最新资讯 news

点“废”成金:一座城市森林的和解实验

时间:2025-06-06 作者:北京市企业家环保

5月底的北京,一场突如其来的甘霖,让整座城市重回“舒适区”。傍晚的微风,吹动着池塘中的芦苇,时不时带入耳中的鸟鸣,不禁让人对即将到来的端午假期感到期待。在公园茑屋不远处,观鸟爱好者邓拓透过镜头,发现了公园里的一些新变化。

路边多了一些设计美观、字体可爱的指示牌,引起了邓拓的关注。“以前看到公园的指示牌,我只能说它是一张地图。”而现在,透过“青山公益城市森林-温榆河公园导览地图”,清晰的介绍出温榆河公园生活的植物、动物、鸟类和昆虫,邓拓可以给孩子讲述更多关于动植物和零废弃的故事。这让一向重视亲子陪伴的邓拓分外欣喜。

恰在此时,一只绿头鸭腾空划入水面,更让邓拓下定决心,这个周末就带自己的孩子来一场亲子自然教育之旅。

 

餐盒再生椅,躺平享鸟语

 

6月5日世界环境日,国内首个聚焦“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零废弃倡导”的生态示范项目——“青山公益城市森林”在北京温榆河公园正式落成。

“当我们在四川保护大熊猫,在三江源守护雪豹时,其实城市居民也需要触手可及的自然。”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秘书长杨彪在项目介绍时坦言。作为深耕野外生态保护20年的环保公益基金会,SEE基金会首次将生境保护、修复的主战场转向城市——这个容纳着中国67%人口的生态系统“盲区”。

落成仪式上,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美团青山计划、SEE基金会与温榆河公园共同发布“青山公益自然教育共建计划”。该项目已开发《生境探索——探访文娱动物之家》《湿地密码——探秘生态净化系统》《植物智慧——食源及蜜源植物》《零废弃行动——垃圾变宝藏》等十大主题自然教育课程,将依托温榆河丰富的生态资源,通过学校、社区亲子活动、企业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向广大市民开放。

“这是一个多方携手、多元参与的示范项目。”北京市园林绿化宣传中心主任冯达指出,“自然教育是提升全民生态素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路径,对推动北京生态环境改善和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一把名为“躺平听鸟椅”的独特休憩设施引起了邓拓的关注。令他意想不到的是,这个看似并不复杂的“大躺椅”,实际上暗含玄机,其绳网部分由回收的PP塑料餐盒再生制成,共“消化”了1093个废弃餐盒,实现碳减排40.7公斤。在钢筋水泥的都市腹地,废弃塑料与鸟鸣声完成了一场意想不到的和解。

这把椅子以“青山”为背、化“无限”为型,设计理念旨在邀请都市人暂别喧嚣,“躺平”在城市森林的怀抱中,静心聆听自然之声,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瞬间。

青山公益城市森林项目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资金来源——项目所需善款来自美团平台加入“青山公益行动”的公益商家。用户每在“青山公益商家”完成一笔订单,商家即捐赠至少一分钱支持公益项目。

美团企业社会责任总经理周露介绍:“自2018年发起‘青山公益行动’以来,已有超百万商家自愿加入。这种‘小额、海量、稳定’的善款筹集模式,为环保公益提供了可持续动力。平台上的商家根植于城市,也渴望回馈城市。这个项目不仅修复生态,更希望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感受生物多样性的魅力,享受‘森林’般的城市生活。”

 

城市生境,需要更多关注

 

废弃餐盒“重塑”为听鸟椅,消费订单“滴灌”出城市森林。“青山公益城市森林”项目,不仅用创新实践重塑了城市生态空间治理的逻辑,更通过自然教育搭建起全民参与生态保护的桥梁。

谈及生物多样性,可能首先想到的是远离城市的荒野,想到的是各种野生动物,想到的是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但在城市里,同样存在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由于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城市生物多样性受到的影响更大,矛盾更为突出。城市生物多样性面临一系列的生境丧失、生境破碎化与退化以及外来物种的影响。

对于城市生境修复,杨彪有着自己的见解,“自然的智慧,需要人类以更谦卑的姿态回应。”“青山公益城市森林”项目落地北京,表面上是一次新鲜的尝试,实际上更是对过往经验的总结,试图在保留大城市公园的“秩序感”的同时,在细节中点缀并逐渐演化出生态的“野性美”,让传统管理的“修剪逻辑”,升级为共生守护的“留白哲学”。

当芦苇的蓬勃生长,遮蔽了水生生物的阳光;当混凝土硬质化岸线,压缩了小动物的栖身之所;当木制栈道旁,缺失与自然对话的科普脉络。“我们关注宏大的环保议题,也关注身边的微小生境。”杨彪介绍,SEE基金会在不探索野外生境修复项目的同时,一直也在有序的进行城市生境修复的相关工作,调研、小规模探索,都成为今天“青山公益城市森林”项目科学有序进行的基础。

城市的扩展导致了部分自然栖息的破坏与生态连通性的丧失。但对于还保留的这些生物多样性来说,除在发挥正常生态功能的同时,对人类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温榆河公园的监测数据揭示了城市生境的珍贵:182种鸟类、362种昆虫、571种植物在此栖居。其中北京城区独有物种小弄蝶的存续,完全依赖特定生境。“城市不是生态荒漠,”杨彪指着导览图上的芦苇丛,“这里是候鸟争奇斗艳的剧场,也是动物、昆虫养育幼崽的庇护所。”

“青山公益城市森林”项目是关注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零废弃倡导双议题协同的项目,把人——人与自然的交互——自然环境的保护链接起来。

 

模块化设计,目标可持续

 

据介绍,在项目具体举措中也遵循这一原则,围绕生物多样性、零废弃、活动与影响力三大主题,将项目创新性的整合为对应的7个模块工作,未来可以用标准化的工作方法进行“青山公益城市森林”项目的规模化复制。

SEE基金会生态保护与自然教育总监蒋泽银介绍,“通过生境改造的方式,提升生境质量以满足多种物种生存需求,我们在北京温榆河公园落地了本杰士堆、动物饮水池、昆虫屋、鸟巢、堆肥箱等多种类型的复合生境模块。”“让零废弃与城市生境有机结合在一起,在同一空间内实现双议题协同,SEE基金会与美团青山计划在项目伊始便达成一致。”

在整个项目过程中,各类设施优先使用PP塑料餐盒回收再生的环保材料。无论是躺平听鸟椅、蝴蝶椅、遮阳棚等休憩设施,将这一理念贯穿始终,配合科普解说和科学生动的标识牌等导览系统,让每一位游客都能在不经意间,获得美好景致之外的“意外收获”。

在硬件设施建设之外,持续监测、管理及开展活动以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零废弃倡导主流化,将是“青山公益城市森林”项目的另一亮点。将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监测、自然教育和公众参与相结合,逐步实现城市生物多样性友好可持续管理,是蒋泽银眼中,环保公益项目可持续的基础。

随着青山公益城市森林首个项目已经在北京温榆河公园落地,未来将重点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成都等人口密集、具有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需求和生态价值的城市开展,将重点选择城市中心区、人流量较大的市政公园开展。

生物多样性的回归,是182种鸟儿的天空宣言,是571种植物的扎根信念,是362种昆虫的家园梦想,更是我们送给未来的礼物,让城市不再是钢筋的孤岛,而是万物共生的绿洲。

随着更多鸟儿重返温榆河畔,这场由政府引领、社会力量共筑的生态文明实践,正为超大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书写充满生机的新叙事。这种人与自然的重新连接,恰是城市生境修复的核心价值。而这场由废弃餐盒、互联网平台、市民足迹共同编织的生境修复尝试,终将让千万都市人听懂:所谓家园,本就是万物共生的和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