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学术论文遇上社交媒体,当科研成果“翻译”成生活指南,科学与公众的对话正在打破壁垒。近日,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卫蓝侠“放心消费行动”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期刊《生态毒理学报》达成战略合作,启动“科学+”科普计划。
首期内容《被忽视的“健康凶手”:CO₂》基于最新科研成果,用通俗语言和生动案例,揭示室内二氧化碳超标的健康威胁。这场跨界合作不仅是一次知识传播的创新实验,更标志着环保科普从“单向输出”迈向“双向互动”的新阶段。
“科学家写论文,公众看不懂;公众需要知识,却找不到权威渠道。”这一矛盾长期困扰环保科普工作。SEE基金会公众倡导负责人郑硕坦言:“环保不仅是企业的责任,更是每个人的生活选择。但如何让硬核的科学结论‘落地’,一直是个难题。”
此次合作中,《生态毒理学报》首次开放学术资源,将李云桂、王玉琼团队针对四川32个家庭的研究成果《城市居民CO₂实时暴露特征与家庭个体差异》转化为系列科普内容。研究显示:13.5%的城市居民存在CO₂日均暴露超标风险,密闭的车内、卧室和厨房成健康“雷区”;老年人因通风习惯差、居家时间长,日均暴露浓度比儿童高12.7%。
“这些结论如果只停留在论文里,就太可惜了。” SEE基金会卫蓝侠高级项目经理郑晓雯表示,“我们要让数据‘活’起来,变成公众能感知的风险提示和行动指南。”
科普团队对研究进行了“翻译”。首先是专业语言的转换,将“暴露强度”“贡献比”等术语替换为更加容易理解的“风险值”“危险区”,并将研究场景重构,让科研环境转化为生活化场景,用“开车犯困”“睡不醒”等生活痛点引出CO₂危害。并给予研究成果,给与普通市民更多的生活解决方案,把“降低微环境浓度”转化为“开窗技巧”“空气净化器选择攻略”。
“科学家负责严谨,我们负责有趣。” SEE基金会卫蓝侠“放心消费行动”负责人王梦思玉介绍,首期科普通过更适合社交媒体的语言,在微信、抖音、小红书同步推送,让更多网友能够基于严谨的科研成果,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简便触达的社交媒体,了解生活中的科学“细节”。
与此同时,这场合作被业界视为“破圈”样本。不同于传统的科普讲座或宣传手册,SEE基金会提供公众洞察与传播渠道,期刊贡献学术权威性与研究深度,形成“科研-传播-行动”闭环。
基于家庭CO₂暴露的性别、年龄差异,内容针对老年人、上班族、新手司机等群体定制提示。例如提醒“厨房掌勺人”烹饪时同步开窗、油烟机,为“自驾族”设计车内通风口诀。
“学术研究需走出实验室,转化为公众能理解、可行动的知识,这才是科研的社会价值。”也期待科普能够让公众更多的意识到科研的价值,并且参与到科学+生活的讨论当中,甚至可以反馈反哺科研方向。《生态毒理学报》编辑侯一宁透露:“期待网友能够参与到科研议题的讨论当中,希望这种合作模式为解决科研‘最后一公里’难题提供参考,让实验室数据真正服务于民生。”
SEE基金会与《生态毒理学报》的尝试,正为环保科普提供新思路,即风险可视化、行动轻量化、教育场景化,诠释了“科学为民”的本质。
当学术论文走下书架,变成科普内容的风险提示、微信群里的通风攻略、卖场里的体验课堂,环保便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目标,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选择。“首期合作只是起点。”双方透露,下一步将拓展更多研究成果,让更多人依托科研成果,真正做到放心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