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news

SEE基金会主办的第九届全国自然教育论坛分论坛顺利举行

时间:2023-10-11 作者:北京市企业家环保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大自然就是活教材。”

近日,第九届全国自然教育论坛在江苏溧阳天目湖镇举办。这是连续两年的线上论坛后,自然教育同行们又一次久违的线下相聚时刻。11月4日,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以“行业聚焦下的自然教育何去何从”为主题开展分论坛,与全国多家自然教育团队分享了这些年在从业中的探索和思考。

▲第九届全国自然教育论坛合影

全国自然教育论坛创办于2014年,首届举办地在厦门。为了带动不同地区的自然教育行业发展,多年以来它的足迹遍布杭州、深圳、成都、武汉等地,目前已成为国内极具影响力和规模的自然教育行业发展论坛。

从城市到乡村,自然是最好的学校

论坛现场,SEE基金会生态保护与自然教育项目总监蒋泽银提到,“自然缺失症”这一概念在中国逐渐被推广和重视,和整个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息息相关。自然教育行业的发展曲线和近十年来的GDP总额变化趋势也基本保持一致。随着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增速,我们离自然的距离正在不知不觉中越来越远。截至2021年底,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提升至64.72%,同时,中国乡村人口70年来首次低于5亿人。

▲SEE基金会生态保护与自然教育项目总监蒋泽银正在分享

2005年,美国作家理查德·勒夫(Richard Louv)在其畅销书《林间最后的小孩》中首次提出“自然缺失症”(nature-deficit disorder)这一概念。“自然缺失症”并非指某种病症,而是泛指在现代生活节奏下,儿童在大自然中度过的时间越来越少,从而导致了一系列行为和心理上的问题。

内蒙古自治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研究中心,内蒙古师范大学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心的魏智勇教授在论坛上指出,教育的本源是提高人的素质,但过去很长时间里,一味加重教育的功利性,反而给孩子们造成了巨大的负担。应当让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学习,去体验,去开阔思维,丰富人生。

▲内蒙古自治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研究中心,内蒙古师范大学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心魏智勇教授在线上分享

从生存到发展,自然教育不囿于山川湖海

当我们在谈论自然教育时,“教育”的分量丝毫不逊于自然。对于荒漠化生态地区的高质量发展,自然教育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任阿拉善盟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边文忠表示,为了通过自然教育的方式加深孩子们对家乡生态与环境的认知,近年来阿拉善以“六五环境日”为主抓手,在线上线下都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积极制作了各类生态环境文化作品。

此处的教育有别于我们日常课堂上的知识传授,更多的是让儿童作为体验者,在自然生态系统的环境中学会培养自立、自强、自信等综合素质的过程。它需要的不只是从家到自然的过程,也需要一个完整的教育方案。

▲阿拉善盟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边文忠正在演讲

当下是中国的自然教育从孵化期走向发展期的关键时刻,对于自然教育行业存在一系列隐痛,例如行业相关标准体系建设不完善,机构发展过程中公益性和商业的冲突,专业人才队伍长期缺乏等问题,也在随着行业的不断向前迈步而越来越明晰。

蒋泽银强调,SEE基金会除了支持自然教育的发展,也致力于在推动整个行业的规范上发力。目前自然教育很多教材都属于“舶来品”,因此他们和中国林学会一起合作启动了《全国自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希望通过这个规划能够给全国的自然教育机构发展提供一个纲领性的指导文件。

当我们回身打量自己所处的生态环境时,我们应该意识到,仅仅只是期望从自然中得到满足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我们还需要去理解和保护自然。

自2008年成立以来,SEE基金会一直致力于通过各种行动,让荒漠化防治议题走进公众视野。在尝试过一亿棵梭梭、地下水保护等工作后,最终选择了搭建完备的自然教育体系这一方式,来让荒漠化防治议题更快、更好地吸引公众关注。

SEE基金会荒漠化防治自然教育一线工作人员马婵在会上分享了自己的得与失。在不断推进项目的过程中,她意识到让孩子们走出家门,接触到自然是第一步,也是孩子们去感受和理解荒漠化防治的前提。在经历了触碰到真实的荒漠,梭梭林这一过程后,孩子们往往更容易被引导深入思考荒漠化防治这略显“宏大”的议题。

▲SEE基金会荒漠化防治自然教育一线工作人员马婵在线上分享

从自然回归校园,播种教育的种子

从2012年开始,SEE基金会荒漠化防治项目总监孙静就投身于阿拉善地区的荒漠化防治工作。在项目飞速发展期,她收到了越来越多来自外界的反馈,这也让她开始意识到,在公众对于梭梭、阿拉善和荒漠化保护的关注背后,是他们对于了解自然,保护自然,接受自然教育的巨大需求。

▲SEE基金会荒漠化防治项目总监孙静正在分享

在分享的过程中,来自五湖四海的自然教育机构从业者,开拓者们也分享了他们在搭建自然教育课程中的思考和感悟。

他们中有跨界进入自然教育行业,也有一直深耕这一行业,有幼儿园园长,也有企业家,在大家的交流中,虽然形式和背景各有差异,但一致认同自然教育对于儿童成长过程中产生的巨大影响。

▲沙龙对话环节分享嘉宾

对于自然教育的重要性,青海省环境教育协会会长尤鲁青深有体会。2004年还在林草局从事自然保护时,她就在心中埋下了一颗热爱自然的种子,十年前她正式开始专职从事自然教育工作。尤鲁青介绍,过去十年,青海省环境教育协会依托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开展了对于自然教育的一系列探索,包括针对青海片区小学1-6年级的学生和教师编制了自然教育系列读本和课程,围绕青海省的重点保护及特色野生动植物开发了文创品和教具,青海湖在建的国家公园也开发了19套自然教育的研学课程等等。目前,青海省已经覆盖了40多所生态学校。

从另一种角度来说,重视自然教育,也是在重视我们的未来,来自游牧民族的白牡丹是游牧人自然教育基地创办人之一。当白牡丹带着孩子们来到草原,亲手搭建蒙古包,亲自挤奶做奶豆的时候,她能够感觉到每个人都是非常放松,是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草原不仅在“治愈”她们的自然缺失症,更是在给她们展示蒙古的传统文化。帮助他们理解蒙古人和草原的相处之道,更加珍惜家乡,也为家乡而骄傲,这是在课本上和教室里无法传递和复制的东西。

自然教育的发展并不是空中楼阁,从本质上来说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阿拉善SEE会员,SEE基金会劲草同行企业家导师张谊提到,她对于自然教育的启蒙认知来自一次出行,她和朋友在一座荒山见到一颗被松鼠咬过的松塔,自然的天然之美改变了她的美学观念,在和协会各个成员打交道的同时,大家对于初心的坚持,为了保持项目纯粹性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拒绝资本介入的态度也一次次打动了她。

呼和浩特市第三十中学附属幼儿园园长陈娜仁在自己任职的学校组织了“三公里”自然发现之旅。她带领孩子们一路规避和标识风险,测量树高和数围,观察小动物和昆虫,最后自制一个地图,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仅表现出了勇敢和智慧,也因此学会了友善互助和勇敢自强,在她看来,孩子跟自然的关系是需要培养和引导的,印象深刻的是,孩子们在旅途中甚至喝完了自己熬制的不加蜂蜜和白糖的沙棘汁,在结束后还带走了所有的垃圾,和自然接触给他们带来的触动和成长不言而喻。

无法忽视的是,人才的缺乏始终是自然教育机构发展过程中绕不过去的一道坎。长沙市湖湘自然科普中心负责人、小路自然教育中心联合发起人谢敏表示,在湖湘自然科普中心,讲师仅熟悉课件就需要一个月以上的时间。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带着孩子们互动,才会有更加有趣,产生有效的良性互动。她们在实践自然教育的过程中同样发现,一个讲师或者一个讲师小分队,在一场活动中陪伴15个家庭左右是最合适的一个比例,人数再多就会影响效果。

什么样的自然教育更好?这恐怕很难说出一个统一的标准。在与会的各位自然教育传播者和参与者心中,想必都有自己的一份答案。

▲分论坛现场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大家精彩纷呈的观点外,现场还公布了一个好消息,《阿拉善荒漠生物多样性保护》校园读本即将正式发布,和大家见面。

当这一代自然教育的种子被播下,也许十几年后,在它养分滋润下的儿童们成长起来,会用事实告诉我们缤纷多彩的答案。

自然生活节,好玩又有料

这次的自然教育论坛上,除了思想的碰撞,你还能看到绿色摊位、听到草地民谣,甚至尝试艺术涂鸦。11月4-6日,好玩又有料的自然生活节将足足持续三天,有不同性格,不同主题的摆摊“小贩”,也有各种好玩有趣的生活方式展示和手作课堂。

▲自然生活节绿色摊位

除此之外,在这次的自然生活节,还会精心呈现一场特别的展览,上演普通人和自然发生的故事,也许你能从中找到自己的那个故事。

▲自然生活节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