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以下简称CBD)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以下简称COP15)将在中国昆明举办。由《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生态环境部、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主办的COP15非政府组织平行论坛上,由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北京易善信用管理有限公司等机构发布的《中国生物多样性公益资助白皮书(2021)》第一次对中国生物多样性公益慈善资助进行数据分析。数据显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中国环境公益捐赠中占比最大,增长速度最快的领域。
▲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益捐赠全景图
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发展向好
▲ 中国环境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益捐款用途
▲ 中国环境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益捐款增长趋势
报告对2016年到2020年全国公益捐赠进行了数据采集。
经过分析,在过去的五年中,中国环境公益捐赠总额达25.23亿元人民币,其中有69%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资金达17.57亿元人民币。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益资助领域,用于生态修复和保护的资金规模最大,达到11.5亿元人民币。在濒危物种保护领域,投入公益资金超过4亿元人民币,还有超过6000万元捐赠用于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的试点示范。
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立表示:“在昆明生物多样性公约大会前夕,这是我们第一次使用数据来评估过去的公益资助。我们很高兴的看到,在过去二十年,中国的社会组织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亚洲象、雪豹、滇金丝猴、大熊猫、绿孔雀、中华穿山甲等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上,都有社会组织的身影,通过试点示范,撬动了更多的社会资源,配合政府部门在濒危物种保护上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中国的公益组织还在生态系统修复、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上开展了大量的示范,为国家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提供了大量可以借鉴的经验。”
▲ 中国环境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捐赠人画像
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公益资助分析,是易善数据第一次在细分领域开展大数据分析。易善创始人陶泽表示:虽然环境保护的捐赠体量不大,但生物多样性保护行业的发展未来可期。从数据分析看,COP15正在推动中国的捐赠者开始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以“一亿棵梭梭”和“蚂蚁森林”为代表的植树造林为主的公益项目,占据了生物多样性捐赠的较大份额,这和捐赠者更容易看到保护行动和产出有关。
▲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业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
长期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杨方义参与了此次报告的数据分析和报告的撰写。“目前环保公益行业长期存在的基础设施和行业发展投资不足依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愿意投入行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捐赠者依然是少数。不过,我们也看到了向好发展的趋势,包括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中华环保基金会等资助型基金会,正在变成行业的基础设施,他们能够将企业家个人和企业的捐赠,通过专业的服务,以提高资金使用的有效性,这是十分积极的变化。”
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未来方向
总体上看,中国环保公益行业在项目设计和传播上,还是比较“碎片化”。未来中国环保公益行业,需要注意项目的策略和协同,更加关注项目对于生物多样性目标的贡献。陶泽表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发展目标和在昆明形成的2020后生物多样性框架和目标,将会是重要的工具。”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国际环保组织通常会编制各类指南和标准,形成各类知识库,来支撑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而目前中国用于这类知识库开发和运营的捐赠严重不足。由此,杨方义认为未来我们需要更多,更有影响力的专业环保捐赠服务平台,来服务公众和企业捐赠人。
张立教授进一步指出,虽然这份白皮书的数据不包括互联网捐赠平台的数据,但报告显示的公众捐赠占环境捐赠比重较小的问题,也值得行业重视。从捐赠数据上来看,公益慈善界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投入还是不足的,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内的环境保护领域占全国公益捐赠的比重甚至还远低于1%。
“在昆明即将举办的COP15大会,对环保公益行业来说十分重要。我们需要根据大会的成果,制定我们未来十年的策略,以更好的和政府、企业及社会合作,来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标。让更多的公众知道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价值,并愿意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进行捐赠”。
▲ 生态环境在某次互联网公益活动(99公益日)捐赠所占比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