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岁的老余叔不简单。
年轻的时候,整个白马雪山都是他的狩猎场。黑熊、山鹿、野猪、野鸡,都难逃他的枪口。2800米高的白马雪山坐落在云南省西北部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和维西县境内,处在青藏高原向云贵高原过渡接触带。
作为傈僳族村寨——响古箐的一名资深猎人,余建华和大多数村民一样,靠山吃山。然而这里不仅是老余叔的家乡,还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滇金丝猴的聚居地。
过去,村民们生活困难,砍树卖木、打猎是很多人的主要收入来源,甚至“猎到猴子,是村里的大事,全村人都会聚到一起庆祝,然后分食。”一张猴子皮可以连续给家里的3个孩子当襁褓用。
然而,23年前,这位老猎人选择放下猎枪,成为了这群横断山脉深处精灵的守护者。
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就在前不久,老余叔与一群医生、作家、生物学家等跨界达人,齐聚在这里,为保护滇金丝猴“杠”了1个半小时。
这次我们和腾讯公益星火计划一起,与当地保护区管理局代表、巡护员、野生动物救助站负责人、村民、知乎kol和媒体等,一起聊了聊野生动物保护背后的故事,还碰撞出了更多的火花。
从狩猎人变成巡护员的“老余叔”
“你是怎么从一个猎人变成巡护员的?”直播时,主持人向余建华抛出了这个问题。现场的嘉宾,甚至直播镜头另一端的数万网友,都竖起了好奇的耳朵。
这次直播的地点就在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内。68岁的余建华,每天的主要任务是保护滇金丝猴繁衍生息,现在的滇金丝猴是濒危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捕杀,森林砍伐、放牧和采矿等人类活动正是让滇金丝猴的生存空间不断减少的重要因素。
1997年,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招募护林员看山护猴,时任管理局干部的钟泰向老余伸出橄榄枝,但家人却极力反对老余去干巡护员,他们觉得这份工作工资少、又没前途。
但老余铁了心应征,并且一干就是23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老余从令野生动物胆寒的猎人老余,变成滇金丝猴们的“保护伞”老余叔。
钟泰说,白马雪山的滇金丝猴老余都认识,他们也都认识老余。这些猴子甚至会跟着老余走,有老余的地方,它们就会很安全。
社会力量赋能改善当地生计
保护滇金丝猴,光靠一个人或一群人的力量,是非常薄弱的,动员起全社会的力量,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香港中文大学退休学者萧今博士退休后投入环保事业,领导团队创立了SEE诺亚方舟项目,包括自然教育和滇金丝猴栖息地的自然保育。SEE西南项目中心自2016年启动的“滇金丝猴保护项目”,是旗舰物种保护的一种有效尝试。
4年来,SEE“诺亚方舟留住家园”等保护野生动物和生态多样性的项目在腾讯公益平台上线后,已累积筹款达1038万元,亿万网友的爱心行动,为保护白马雪山这片“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核心腹地贡献着力量。
和余建华一样,余新华也是最早一批滇金丝猴巡护员之一,早些年,他的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差。后来他学习养殖喜马拉雅蜂,靠着养蜂,家里条件明显改善,余新华如今供着两个孩子读书。
“养了喜马拉雅蜂后,我对周围的山和树更不敢破坏,生怕破坏了蜂的采蜜环境。”余新华的话,说出了脱贫与环保之间的关系。
保护环境,最终是保护那里的人。11 月14 日,云南省88个贫困县宣布全部退出贫困县序列。无数像余新华一样的当地村民,成功脱贫,走上小康之路。绿水青山,也可以是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