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news

朱鹮 从秦岭起飞

时间:2020-11-25 作者:北京市企业家环保

朱鹮又称朱鹭、红鹤、俗称红鹮,是鹳形目鹮科朱鹮属大型鸟类,曾广泛分布在亚洲东部中国、苏联、朝鲜、日本的广大区域 。

 

从1981年的7只到2020年的5000余只,朱鹮这个曾经几近灭绝的物种,经过无数人近40年的保护探索,终于由极危变为濒危,中国的科研工作者和保护区的民众一起,为世界创造了拯救濒危物种的成功典范。

  

陕西洋县华阳镇华阳街村,村里有高大乔木,适合朱鹮营巢,村前大片稻田有泥鳅等朱鹮的食物,这里常年有数十只朱鹮活动、觅食。

早晨6点多,太阳还被村后的高山遮挡着,趁着凉快,一群妇女正将水田里密实的秧苗拔起,扎成小捆,白闯成走过去,把一捆一捆稻秧扔向上层梯田,之后他们要将这些秧苗插到最后的几块水田,这样华阳街村这一片100多亩的稻田,就完成了今年的插秧。

白闯成是华阳街村民小组长,他管理的这100亩稻田,是公益组织阿拉善SEE西北项目中心资助的“鹮田一分”项目,该项目种植有机水稻,并在每亩稻田边缘留出一分田常年蓄水,作为朱鹮觅食区,定期投放泥鳅、鱼、虾等,以确保朱鹮有充足的食物来源。该项目将有机水稻种植与朱鹮保护结合,希望实现朱鹮觅食地修复、农民增收、人鸟和谐共生的共赢目标。2020年已经是项目执行的第三年。

就在白闯成不远处的水田里,几只朱鹮边走边觅食,有时离人也就十来米。白闯成说:“朱鹮不怕人,我们翻地时就跟在后面找泥鳅吃。”50多岁的白闯成小时候华阳一带并没有朱鹮,他记得姚家沟发现朱鹮的第二年华阳这边就有了,华阳镇的第一窝朱鹮就在华阳街村。目前华阳镇周围有18个朱鹮巢,华阳街村这一片100亩的稻田,最多时有28只朱鹮觅食。

鹮是非常古老的鸟类,从油页岩中发现的鹮类化石表明,距今6000万年前的始新世,就有以浅水中小鱼和软体动物为食的鹮类。朱鹮又称朱鹭、红鹤,俗称红鹮,是鹳形目鹮科朱鹮属大型鸟类,曾广泛分布在亚洲东部中国、苏联、朝鲜、日本的广大区域。从20世纪中叶开始,由于人类对环境破坏、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以及其他未知原因,朱鹮数量急剧减少,近于绝灭。1960年“国际鸟类保护联盟”(ICBP)第12届会议上,朱鹮被列为“国际保护鸟”,但这并未使朱鹮摆脱濒危境地——苏联1986年在基耶夫卡河口观察到最后一只朱鹮;朝鲜最后一只朱鹮的记录是1979年在板门店;日本1934年还有朱鹮100多只,1979年只剩下8只,2003年10月37岁的日本朱鹮“阿金”死去——全世界仅剩中国种的朱鹮了。

寻找朱鹮

朱鹮性较沉静,白天活动觅食,晚上栖于高大树上。除起飞时鸣叫外一般活动时不鸣叫。常单独或成对或呈小群活动,极少与别的鸟合群。


朱鹮在中国曾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安徽、浙江以及福建、台湾和海南14个省。1953年和1959年鸟类学家窦振武等人曾在甘肃武都、康县采到过朱鹮标本。1981年以前,鸟类学家最后一次见到野生朱鹮是1964年。
1978年秋,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根据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和林业部下达的调查任务,成立“朱鹮寻找小组”开始寻找朱鹮。动物所刘荫增研究员等一行5人,从曾有过朱鹮分布的吉林长白山开始,途经辽宁,然后分别在燕山、中条山、吕梁山、大别山仔细寻找,没有发现朱鹮的踪迹。1979年,又到苏、浙、鄂、赣的丘陵低山地区、黄海渤海湿地、雷州半岛等地访查,仍没有朱鹮的线索。

1979年冬,刘荫增根据当地人提供的线索,在甘肃陇南找到一个相似度很高的朱鹮旧巢,并在巢树下发现3根陈旧的朱鹮羽毛,这让有些泄气的调查人员看到了一丝希望。1981年5月,刘荫增率队第三次到陕西洋县,在纸坊乡孤魂庙村何丑旦的指引下,5月23日和30日,在秦岭山中相距2千米左右的金家河和姚家沟,发现了两对成年朱鹮和3只幼鸟。

这就是当时世界仅见的7只野生朱鹮。朱鹮再发现4天后,洋县政府就发布紧急通知,禁止在朱鹮活动地砍伐林木,限制农民使用化肥、农药,并抽调4名年轻人,组成“秦岭1号朱鹮群体”保护小组,进驻姚家沟,昼夜跟踪保护这些宝贝。

1981年,姚家沟一对朱鹮育成3只幼鸟,其中两只能自行离巢觅食,另一只体质弱小,在争食中掉到树下,为了防止意外,保护组给它搭建了暖屋,精心照顾,人工喂养了一段时间之后,这只小朱鹮被送到北京动物园,取名“华华”,成为中国第一只人工饲养的朱鹮。

1985年开始,北京动物园科研小组,先后从洋县朱鹮繁殖地掏取了6只野生朱鹮幼鸟,进行人工饲养。经过四年饲养试验,不但所有幼鸟健康成长,而且刚刚性成熟的两只朱鹮就配成对,1989年6月产卵并孵化出雏鸟,这是世界上首次人工繁育朱鹮成功。

认识朱鹮

朱鹮被人称为“爱情鸟”,因为它们恪守严格的“一夫一妻”制,终生不会移情别恋。1990年,洋县有一只朱鹮被狩猎者误伤,另一只此后就一直默默孤独生活,再也没有另寻配偶。北京动物园李福来、黄世强观察发现,朱鹮不仅是终生配偶,而且“夫妻”间十分亲昵,它们在营巢期交配频繁,孵卵、育雏期间也常有“伪交配”——雄鸟追雌鸟或突然跳到雌鸟背上,稍稍展翅即跳下,雌鸟并不抬尾,也就是没有实质性交配——这只是一种亲昵行为。

朱鹮是雌雄亲鸟共同育雏,喂雏时亲鸟将雏鸟的嘴吞入口中,让其掏食自己口中的食物,雏鸟稍大时,亲鸟就会将食物吣到巢内,让雏鸟自己拣食。

 

朱鹮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开始营巢,每对鸟营巢所用时间不同。有的十来天已“就巢”,有的则一个多月方才“就巢”。朱鹮的巢主要由枯树枝叠成,巢中铺垫细软的草叶,孵卵和育雏期间,两亲鸟还经常叼来树枝修补巢窝,雄鸟叼的次数比雌鸟多。另外,观察发现有一巢雏鸟出壳当天,雄鸟叼来一根新鲜小树枝,不知道这是不是在表示“庆贺”?但由此可知朱鹮会用嘴折断细小树枝。

朱鹮的“就巢”,指亲鸟开始轮流卧巢,这是孵卵期的前奏。朱鹮一般每巢产卵2~4枚,产卵第二天就开始孵化,孵化期29~30天。

朱鹮是雌雄亲鸟共同育雏,孵化期间雌雄轮流,每天轮换3~4次。在巢中孵化的朱鹮,除了翻卵、晾卵、理巢、转动方向、梳理羽毛、缩颈或盘头卧卵上之外,有时还扇动双翅活动一番,下雨天则常展翅和抖动身体羽毛。来换巢的往往亲呢地梳理孵卵者的背羽和冠羽,之后孵卵者才恋恋不舍地离巢而去,有时离巢不久又叼回一小树枝,共同忙碌整理一番后才离去,换巢时偶而还会“伪交配”亲昵一番。

朱鹮雏鸟破壳前,孵卵的亲鸟会出现极度不安的兴奋状态。不久就看到喂雏:先是用嘴不断触碰雏鸟的嘴,雏鸟抬头伸颈时就把雏鸟的嘴吞入口中让其掏食。雏鸟大一点时,亲鸟就把食物吣到巢内、让雏鸟自己拣食。

朱鹮雏鸟在巢中总是不停地爬动,一会儿自己理理绒羽,一会儿跑到亲鸟胸前啄其嘴求食;一窝的雏鸟平时很亲密,偎在一起,互相理羽,但在亲鸟来喂食时却常发生争吵、彼此相啄,抢先吃食的用翅拍打其他雏鸟。


朱鹮通常在水边浅水处或水稻田中觅食,主要以小鱼、泥鳅、蟹、虾、蜗牛以及其他昆虫为食。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王淑卿、杨荷芳、北京动物园王德成等人观察发现,朱鹮幼鸟的羽毛丰满需要40~50天。2个月的幼鸟嘴开始变红,腿也由黑变黄红;4个月整个身体的羽毛灰色逐渐减退,白色桔色逐渐增多;长到10个月之后,白色羽渐渐渲染为灰色羽;14个月时灰羽渐渐脱落,长出粉桔白色羽毛。到了22个月,羽毛颜色又逐渐变灰,背部有一半变灰,冠羽和颈部羽毛也变灰,已接近成鸟的颜色。他们还观察到,朱鹮有时把整个身体在水中浸湿,出水后用脸的左右两侧向背部蹭抹,蹭抹动作可持续1~2小时,由于头部和颈部、肩部会分泌出黑色的小颗粒,这样不断的蹭抹就使头颈部的灰色愈来愈深了

朱鹮飞吧

华阳街村民小组长白闯成准备插播的秧苗,不远处田里有朱鹮在觅食,这样和谐的场面在华阳街村每天都可以看到。
1981年在洋县重新发现朱鹮时,只有姚家沟和金家河两处营巢地,以后随着数量逐年增加,营巢地也随之增加,2000年已有36处。36处营巢地分属四种生态环境:秦岭南坡中山区、秦岭南坡丘陵低山区、汉中盆地区和巴山低山丘陵区。1990年以前,朱鹮营巢地全部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秦岭南坡中山区。从1991年开始,营巢地由秦岭南坡中山区逐渐向海拔1000米以下的秦岭南坡丘陵低山区迁移。1996年以后,秦岭南坡丘陵低山区的营巢地不断增加同时,还向海拔更低的汉中盆地迁移,并且在1999年进入巴山低山丘陵区营巢繁殖。

随着种群数量的增长,朱鹮的分布范围逐渐从洋县核心区向外围扩散,城固县、西乡县、汉中市区、南郑县、勉县等地相继有朱鹮活动的记录。1999年,西乡县发现朱鹮营巢;2003年,朱鹮在城固县繁殖成功。这一时期野生朱鹮种群的数量超过200只,在城固县上元观镇太平村、西乡县私渡镇和沙河镇、南郑县凤凰山水库等地已有较大规模的朱鹮群体稳定活动。由于秦岭山脉的阻挡,朱鹮向东北方向的扩散相对滞后。大约2000年前后,朱鹮渐次扩散到洋县东北方的佛坪县和东南方的石泉县。2007年,野生朱鹮的数量已超过600只,种群已相继扩散到宁陕县、汉阴县和太白县,并分别于2008年、2009年和2011年在宁陕县、佛坪县和太白县首次发现朱鹮营巢。

朱鹮是喜欢集群的鸟。朱鹮巢通常在向阳、避风、昼夜间温差变化不太大、地形开阔的山窝,所在的树木通常明显高于周围其他树木。

野生朱鹮种群数量虽然在持续增加,但扩散缓慢。洋县的栖息地资源和环境容纳量有限,不能满足其种群不断扩大的需要。特别是繁殖期和越冬期,食物缺乏常常导致幼鸟死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气污染对朱鹮野外种群及其栖息地构成的威胁越来越大,朱鹮野生种群仅分布在洋县及其周边地区,仍属于单一种群,一旦遭受干早、冰雹等重大自然灾害和禽流感等流行性疫病突发,可能对其造成毁灭性打击。为了从根本上缓解朱鹮种群的濒危状况,2004年,国家林业局批准,朱鹮自然保护区在洋县华阳镇小华阳村,开始了朱鹮野化放飞试验,2004年和2005年分别放飞12和11只。2006年3月,3对释放的朱鹮在华阳开始繁殖,放飞试验表明,人工饲养的朱鹮个体经过适宜的野化训练后,可以在野外生存并成功繁殖。

虽然中国在朱鹮野生种群和人工饲养种群的保护工作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朱鹮并没有摆脱濒危灭绝的境地。为增加种群数量,扩大其分布区,国家在陕西、河南、浙江相继实施朱鹮的再引入项目。再引入是指在物种的历史分布区内重新引入该物种,并建立一个能够自我维持的、相对稳定的野生种群。

2007年5月,中国首个朱鹮再引入项目在陕西宁陕县寨沟村开始实施,放飞了26只人工繁育朱鹮。监测发现,这批异地野化放飞的朱鹮,经历四季野外生存,成功地适应了环境,安全度过冬季食物短缺期后,2008年春开始繁育后代,这标志着朱鹮野化放飞取得突破。

2007年,河南信阳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引进了17只朱鹮进行人工繁殖,共孵出幼鸟196只,在野化训练的基础上,2013年10月、2014年8月、2015年11月,先后向野外放飞了78只,这是首次在陕西以外开展朱鹮再引入项目,将朱鹮的野外分布范围由秦岭山区扩大到了大别山区。2007年底,中国朱鹮总数已达1000多只,其中野外种群个体550多只,人工繁育种群个体462只,基本摆脱了灭绝的威胁。

2008年,浙江德清县从陕西楼观台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引进5对朱鹮,在下渚湖国家湿地公园实施“朱鹮易地保护与浙江种群重建项目”,2014年11月野化放飞33只,并于2015年5月野外自然繁殖成功,建立了中国南方地区首个朱鹮野外种群。2018年德清朱鹮野外种群的第三代诞生,标志着野化放飞取得成功。2019年,浙江朱鹮种群数量达406只,其中人工圈养284只、野外122只。

2013年7月,林业部门首次在秦岭以北的陕西铜川市柳林林场放飞30只朱鹮,放归野外。2014年4、5月,2只小朱鹮出生,标志着秦岭以北恢复朱鹮野外种群成功。2014年9月,林业部门在陕西千阳县千湖国家湿地公园,开展朱鹮再引入项目,野化放飞30只朱鹮。

陕西省林业局2020年6月发布《陕西省朱鹮保护成果报告》,该报告显示,全球朱鹮种群数量已扩展到5000余只,其中中国境内4400只;朱鹮野外繁殖地由8处增加到547处,野生朱鹮2600余只。朱鹮栖息地由不足5平方千米扩大到1.5万平方千米,朱鹮由陕西洋县姚家沟逐步向东亚历史分布地恢复。从1985年朱鹮“华华”出借日本以来,中国已经向外输出朱鹮种源14只,日本、韩国朱鹮种群已分别达到582只和380只。在建立完整的人工繁育保护技术体系的同时,中国政府从各个层面投入人力物力,不断加强对朱鹮的保护。1986年在洋县设立了朱鹮保护观察站,2001年成立陕西汉中朱鹮自然保护区,2005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鹮田一分

早在1981年发现朱鹮后,洋县政府就立即发布通知,在朱鹮活动区范围内不准狩猎、不准砍伐朱鹮营巢栖息的树木、不准朱鹮觅食区使用化肥农药、不准在朱鹮繁殖巢区开荒放炮,以保障朱鹮安全。但是在保护朱鹮的同时,由于不使用化肥农药,农田产出降低,农民收入减少,仅洋县就有50万亩水田撂荒,人工湿地变成了旱地,朱鹮的栖息地人为地缩小了。

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和阿拉善SEE西北项目中心的负责人,在田边将6只被救助的野生朱鹮进行放飞。2020年年初到7月20日,保护区已经组织了11次救助放归活动,共放归朱鹮51只,今年已经累计救助朱鹮158只,对病伤朱鹮的救助范围覆盖了汉中市全境,甚至安康市的汉阴、石泉等地发现的病伤朱鹮,也送到朱鹮保护区救助。

最近几年,一些保护组织和公益机构,和朱鹮保护区一起,积极探索保护区内农民收益与朱鹮生存环境之间的平衡点。2018年4月,阿拉善SEE西北项目中心与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签署合作协议,在汉中华阳镇通过土地流转,集中管理水田,由华阳街村农业合作社组织农民,种植附加值高的绿色生态稻谷品种,阿拉善SEE西北项目中心帮助建立品牌,负责有机水稻的销售,所有收益投入到后续的朱鹮保护项目中。

华阳街村民小组长白闯成负责管理华阳街村的100亩稻田。他告诉我们,村里人均2亩地,但现在只有一些老人在家,土地集中起来以后,固定每年给一笔钱。在拔秧、插秧、除草、收割等农忙时村里人参加劳动,每人每天劳务费100元,每年的收入反倒比自己种地多,还不用前期投入。白闯成说:“同样的地用化肥一亩随便能收1000斤以上,我们这里不用化肥只能收600斤。但所有前期的种子、后期的销售都不用我们负责。以前种完水稻之后冬天就成了干田,现在鹮田一分,专门给朱鹮留着,冬天我们这还翻10亩田泡着水,养朱鹮。”

阿拉善SEE西北项目中心通过积极推进“鹮田一分”等项目,从改善朱鹮等秦岭旗舰物种的生存环境开始,逐步实现对大秦岭的生态保护和修复。

重构湿地生物多样性,探索农民提高收入与朱鹮保护共赢的新模式,以此建成朱鹮栖息地湿地生态修复示范基地,阿拉善SEE西北项目中心与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这个项目,不仅是有机农业发展的重要尝试,也是新时期朱鹮保护模式的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