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news

推动中国环境治理,为什么需要企业家精神?

时间:2020-09-27 作者:北京市企业家环保

 以企业家精神推动中国环境治理

张博文

 

阿拉善SEE基金会是中国一批有社会责任感的民营企业家成立的公募基金会。自2008年成立以来,阿拉善SEE基金会已发展为中国本土规模最大的环保公益资助平台之一,目前年公益支出金额达到1.7亿人民币。今天5月22日是世界生物多样性日,很高兴借此机会和大家分享我对中国生态与环境保护行业发展的一些基本认知!



生态与环境作为公共物品,靠市场机制往往不能有效解决问题。政府部门才是最有力量、最有资格来主导生态与环境保护的主体。而且生态环境问题往往具有全球性影响,所以不仅在国家层面,乃至在国际层面,一个良好的治理,一个多方参与、透明、平等、法治和有执行力的治理,是有效回应生态与环境问题的基础。


围绕本论坛“行业建设”的主题,我的讨论将反思阿拉善SEE的行业定位,并放眼于中国的体制背景,遵从当前的中国环保公益事业的发展条件与现实,重点提出在现阶段,我认为的比较重要的一些行业发展方向。其中以鼓励环保从业者培育企业家精神积极参与政策实践这两个主要观点进行阐述。


各位对阿拉善SEE基金会在中国的环境治理体系中所处的位置的理解,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对这两个观点的判断。因此,首先想让各位明白,这两个观点所基于的现实背景和出处。

 

阿拉善SEE的历史发展和现状,使她处于中国环保公益行业的一个独特的生态位上。在当前的中国很难找到能与之比肩和类似的其他机构,因此它有着不易替代的作用。

 

阿拉善SEE的独特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阿拉善SEE基金会是为数不多的环保资助者之一。阿拉善SEE在过去10多年中,资助了将近700个环保NGO、志愿团体和科研机构,占据中国环保公益行业的“半壁江山”。


二、阿拉善SEE协会作为基金会的唯一发起方,汇聚了全国各地的900多名企业家会员,目前成立了28个项目中心,带动了一批企业家参与到环保公益事业中来。


三、阿拉善SEE基金会所应对的环境问题和方案,是与时俱进的,是逐渐深化和扩展的。从初期的关注内蒙古地区的荒漠化防治,到全国范围内的工业污染防治,到生态系统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再到目前全球热议的气候变化、海洋保护等议题,我们均有立项和试点项目。因此,我们是环保公益行业中比较关注宏观议题的机构之一,我们的发展紧跟政府和国际社会关注的环境问题及其治理的发展趋势。


四、阿拉善SEE基金会是公募的筹款平台,负有艰巨的任务来引导社会资金对环保事业的投入。过去五年,阿拉善SEE基金会向社会募集了7.89亿人民币用于开展各类环保公益项目和活动。同全国有影响力的教育和扶贫机构相比,我们的资金规模还有比较大的差距,例如,中国扶贫基金会仅2019年接受捐赠8.81亿元,比我们5年的收入总和还多。我们对社会和公众的环保教育和倡导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通过以上的四个特点会发现,阿拉善SEE基金会在环保公益行业中的作用就像一个“集成器”,一个在网络中连接多台电脑的中央设备。这里连接的既有像政府部门这样的大型“服务器”,又有各种类型的“客户端”,比如企业、NGO、公众、媒体等等。所以阿拉善SEE基金会是一个资源的汇聚点。


而在这个汇聚点上,在2020年的今天,作为在这个机构工作和服务10年左右的从业者,我们关注的问题是什么呢?以我个人为例,项目的管理能力、机构的传播能力、如何与合作伙伴沟通、如何留住人才、如何做好项目评估等这些老生常谈的话题,不是我今天要讲的重点。这并不意味这些问题都已经完满解决,我们可以高枕无忧了。只不过,有一些根本又重要的问题在我们之前的考量中缺失了,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于是我想将这些方面引出来,呼吁大家重视,鼓励大家探索。这其中比较重要的是,整个社会如何有效治理环境议题,这需要全行业的反思。而从社会组织的角度,我认为比较重要的是要引入企业家的创业精神,并做好与国内外政策实践的对接。

 

中国的环保公益行业存在问题,容易以资金为导向,资金让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而能不能做到对这个社会环境问题有深刻的认识,项目方案具有充分的合理性,能不能帮助政府一道推动这个问题呢?不一定。而且大部分甚至还做得不如政府,可能有一少部分或者一个事件上比政府做的好一点。这样就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上。这样的话,如果没有创业精神,老是甘于现状,就不行。这就需要企业家精神。他在哪些方面能体现出来?它既不同于政府的方式,又不同于NGO的思路。企业家要达到某个结果,他要努力地钻营,要努力培养自己,在竞争中优胜劣汰,占领市场,被市场认可,从而活下来。所以,企业家精神,就需要努力钻研,经过重重检验,存活并壮大。而公益机构的情况是,能拿到钱才能活下来,再考虑钱如何高效使用。就像高等教育制度,在入学选拔阶段(类比项目选拔阶段)是有一定竞争的,毕竟用于环保的资金和资源非常有限。但是入学后的检验、督导和毕业(类比项目执行阶段)就没那么严格了。这不利于我们行业的长远发展。


在缺少外部竞争压力的环境下,一个企业家的精神和动力就显得十分难能可贵。们目前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体现在阿拉善SEE公益环保行业建设项目的方案设计上——劲草同行项目,我们通过企业家捐赠人与我们资助的NGO配对,为NGO提供咨询建议和导师式的能力建设,即是辅助,又是督促。以这种方式,培育环保公益行业的“领头羊”机构,从而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这是企业家通过资金捐助参与环境治理之外的又一方式。在2019年一年,劲草同行项目中,有146个企业家为主的导师们提供了2500余个小时的咨询辅导。此外,我们还为每个NGO提供3年30万元的非限定资助。

▲2019年劲草年会


作为一个资源的汇聚者和整合者,阿拉善SEE基金会有责任向来自私营部门的捐赠人、慈善家做知识分享,辅助他们作出准确的项目资助决策。而我们依靠的是机构的公信力和我们的见解,来引导环保公益事业的发展。如果我们没有知识,我们汇集来的资金没有用好,就是浪费一定的资源。


阿拉善SEE基金会的竞争力在哪里?我们无法做到像政府那么专业,他们对全国的生态与环境状况都了解,在所有的环境议题上都在讨论、交流,都在试验、推进。而我们只有非常有限的公益资金,有时候对政策研究不透彻,既不了解政府在讲什么,也讲不出比政府高明的地方来,对整个环境问题信息掌握的还不够。


所以我们社会组织对环境问题有一个宏观研究,需要学习国内国际政策,需要有智慧的人士、智库来帮助研究。而政府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上要严谨很多、研究很多,对利益的分配和权衡持谨慎态度。在中国,NGO应该在研究和讨论的基础上,给政府提供好的实践经验、新的思路,与政府保持良好的沟通关系。“法无授权不可为”,一个新的环境政策出台之前,政府囿于现有政策机制,一些先锋性、尚需摸索的环保工作,可以由NGO来做试点探索,来做前期的研究。例如,我们在三江源地区支持北京大学的科研团队开展生态管护员的培训,可以为国家公园相应机制的建立提供经验借鉴。再例如,由桃花源基金会、阿拉善SEE等机构发起成立的社会公益保护地联盟,为社会组织参与自然保护地建设积累了一些最佳实践案例。

▲社会公益自然保护地联盟于2017年成立▲社会公益自然保护地联盟于2017年成立

目前中国的环境智库,大多集中在政府下属的事业单位中。这些机构的优势是,对政府政策思路抓得紧、很熟悉,我们需要与他们合作。而大部分草根NGO的政策倡导能力还需要学习和提升。所以我们要推动这个行业的进步,需要推动政府、企业、NGO、智库、科研机构、公众相互之间配合、协同起来,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各自的不足,从而为整个社会参与环境治理创造空间。

 

以上就是我根据本次会议主题以及结合我们阿拉善SEE的实践,加强中国环境治理的主要观点,欢迎各位的问题和反馈,谢谢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