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news

IUCN亚洲区域保护论坛召开,SEE基金会开启OECMs申报

时间:2024-09-06 作者:北京市企业家环保

9月3-5日,第八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亚洲区域保护论坛The 8th IUCN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sia Regional Conservation Forum (RCF)在泰国曼谷召开,来自亚洲区域国家的会员代表共600余人参会。亚洲区域保护论坛每四年召开一次,此次会议主题是“重新构想亚洲的自然保护:自然积极的未来”。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联合NbS亚洲中心(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IUCN中国代表处等伙伴举办“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 based Solution, NbS)亚洲实践与展望”边会,与IUCN中国代表处联合举办“中国和亚洲的其他有效的区域保护措施(Other Effective area-based Conservation Measures, OECMs):发展、经验和社会参与”边会。来自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泰国、越南、柬埔寨等亚洲区域国家,以及IUCN总部、亚洲区域会员委员会、亚洲区域办公室代表近200人参会。

第八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亚洲区域保护论坛开幕式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边会

IUCN 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定义为“保护、可持续管理和恢复自然或改良生态系统的行动,这些行动能够有效且适应性地应对社会挑战,同时为人类福祉和生物多样性带来益处”。NbS利用自然和健康生态系统的力量来保护人类、优化基础设施并保障稳定和生物多样性的未来。本次边会将汇集来自中国和亚洲的专家和利益相关者,交流 NbS 的发展和经验,促进交叉学习,并就中国和亚洲的NbS实践进行进一步讨论和合作。

SEE基金会理事朱啸宇致辞

SEE基金会秘书长杨彪主旨发言

其他有效的区域保护措施(OECMs)边会

本次边会汇集来自中国和亚洲的专家和利益相关者,交流OECMs的发展和经验,促进交叉学习,并就中国和亚洲OECMs的发展进行进一步的讨论和合作。

Mr. James Hardcastle, IUCN

2022年CBD COP15通过的《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中,明确提出在2030年,有效保护和管理世界上至少30%的土地、内陆水域、沿海地区和海洋。

2018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4/8号决议将OECMs定义为:自然保护地以外的地理定义区域,对其的治理和管理可实现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积极、持续的长期成果,并取得相关的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以及在适用的情况下实现文化、精神社会经济价值和其他本地相关价值(CBD,2018)。
 

自然保护地以外的许多地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同样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国陆地自然保护地占比虽然已达18%,但未来开展大规模自然保护地建设难度较大,因此在保护地外开展并推动其他有效的区域保护措施(OECMs),将是实现昆蒙框架3030目标的重要途径。 

OECMs发展历程

OECMs是自然保护地以外的地理区域,对其的治理和管理可实现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积极、持续的长期成果,并取得相关的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以及实现文化、精神、社会经济价值和其他本地相关价值。任何的主体包括政府机构、私营部门、民间机构和地方社区等均可参与OECMs的建设与管理,通过对OECMs的管理可提高保护面积覆盖率、保护联通性、填补保护空缺、并从根本上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流化。

中国重视自然保护地以外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诸多中国自然资源相关法律法规将自然保护地外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重要内容,为自然保护地以外的生物多样性有效管理和保护提供了依据,明确了其行政管理和监督部门。例如《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对自然保护地外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出了具体要求,《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加强保护区外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试点示范工作,《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办法(试行)》划定的红线范围涵盖了大量自然保护地外的重点生态系统和生态区域。此外,多项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纳入考虑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为生物多样性重要的区域提出了调查、监测、保护和资金计划。

自然保护地和OECM都可以长期和有效地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保护地严格地以自然保护为主要目标,而OECM则不必将保护置于首要地位。OECMs实现有效保护的方式包括:

“主要保护(Primary conservation)”——指有可能符合IUCN对自然保护地定义的所有要素,但出于治理机构的意愿等原因,而未被划定或认可为自然保护地的区域,如由原住民、地方社区或私人实体管理的领土或区域(海洋、淡水或陆地);私人保护地;一些受到良好管理的森林永久保留区域;由大学管理的用于生物学研究的自然区域等。

“次级保护(Secondary conservation)”——开展积极管理,并将实现保护成效作为次要目标的区域,如某些维持本地物种及其栖息地的农业或林业管理系统、主要为公众休闲而管理的大型城市或市政公园、军事用地和水域、永久或长期禁渔区等。

“辅助保护(Ancillary conservation)”——保护不是其目标,但其管理可附带提供就地保护成效的区域,如具有高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自然圣地;历史沉船、战争墓地;因保护以外的原因而受到保护的沿海和海洋区域;为国防目的而管理的部分军事用地和水域等。

2023年起,SEE基金会与IUCN中国代表处等机构合作开展“其他有效的区域保护措施中国现状研究”,组建了OECMs中国专家组,从OECMs的背景、概念、发展、类型、中国相关政策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梳理,同时选取了23个不同类型的典型案例进行介绍,最后对OECMs在中国的发展进行了讨论和展望。此次会议上,IUCN中国代表处、SEE基金会等正式发布了《其他有效的区域保护措施中国现状研究报告》英文版。

OECMs中国专家组会议

《其他有效的区域保护措施中国现状研究报告》英文版

OECMs中国研究报告发布
嘉宾从左至右:张琰、徐嘉忆、杨彪、朱啸宇

在中国,社会组织在OECMs领域已经开展了大量的前期工作。SEE基金会、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等多家在中国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公益机构自2017年发起的公益保护地联盟,合作推动在中国开展社区保护地、公益保护地,已经建立和管理的公益保护地51个,面积达10311平方公里,其中的很多地块都可作为OECMs的典型代表。此次会上,蚂蚁森林新龙保护地与蚂蚁森林乌禽嶂保护地进行了案例分享;SEE基金会自2016年起发起的任鸟飞项目,推动候鸟重要栖息地保护空缺地民间保护网络,累计守护4000多平方公里的保护空缺地,这些都是潜在的OECMs地块。

此次会议上,SEE基金会正式发布了OECMs网站(www.oecm.org.cn),网站系统地介绍了OECMs相关情况,并提供了OECMs申报的入口,未来SEE基金会将与政府部门及合作伙伴一起,继续推进OECMs相关体系构建与在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