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保护”项目关注海洋旗舰物种保护、关键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可持续渔业议题,通过SEE基金会社会化公益平台对接政府、企业和公众,带动更多的力量关注海洋生态退化和气候变化危机,为应对气候变化危机和实现可持续目标提供解决方案,助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为全球2030年保护30%的海洋目标贡献力量。
截至2024年末,项目累计救护放归350只海龟、保护中华白海豚超350头,修复红树林、海草床、珊瑚礁等关键海洋生态系统超280公顷,保护面积超过2.2万公顷;与多家海洋科研院所合作开展研究,并与多个滨海社区及渔民团体进行社区共管合作,推动社会多方力量助力全球海洋保护工作。
1. 基于海草床保护的渔民自发社区友好型渔业和生态赶海试点
11月,项目共组织渔民志愿者开展11次海草床沿线巡护,2次生态赶海实践活动,1次水下海草床观察。在对青岛西海岸新区琅琊镇龙湾海域的水下观察时发现,大面积海草床被盗割,初步判定可能是为了取种,已和相关部门及时反馈;并请中国海洋大学的张沛东教授团队对龙湾海草床进行了科学综合调查,据调研,龙湾区海草床成大片的有70公顷,片状一直断断续续的北到古镇口湾南至李家湾子,说明整片海草床已进入良性循环,预计后期面积将进一步扩大。
图:巡护现场
2. 东郊镇珊瑚礁保护与生态赶海试点
项目通过科普宣传和教育来提高游客和社区居民的环保意识,倡导生态友好型的旅游和赶海行为;并于11月成功定稿了《生态赶海建议书》的最终版本,将政策建议报告通过官网信箱正式提交给相关政府部门,有助于完善珊瑚保护的法规和措施,以实现更广泛和长远的公共利益。
3. “海口好渔夫”——减少海口滨海渔业捕捞作业中产生的泡沫塑料垃圾
项目组对海口滨海渔村近海捕捞作业中使用传统泡沫塑料浮球浮具的渔民进行了3次探访调研,调查渔民对于传统浮具泡沫浮球与新型渔具的理解以及替换意愿,并开启新型环保型浮具替换第二批试用,从而减少传统泡沫浮球对于海洋的污染。
图:调研现场
选择新型环保浮具替换传统浮具泡沫浮球的使用可降低30%的采购成本和50%以上的维修、替换成本。于取食海洋浮游生物或有机碎屑的物种而言,减少使用传统浮具泡沫浮球可减少海漂塑料垃圾的产生(含微塑料),从而降低它们误食碎泡沫的风险,进而降低它们的消化系统损伤风险和发育不良风险;亦能降低人类通过食物链积累微塑料和塑料毒性的风险。
4. 硇洲岛可持续海岛旅行探索行动
11月16日,项目执行团队黑石屿组织了渔村社区儿童共16人在硇洲岛西埠村的海边开展守鲎净滩的活动。活动过程中,社区儿童小志愿者们在海边捡拾了塑料袋、瓶子、废弃渔具等各种垃圾,净滩垃圾合计54kg;此外,志愿者们还在渔民作业区进行了巡护救鲎,共将2只被误捕上岸的中国鲎放归大海。
海岛可持续发展培训及讨论会
11月20日,主题为硇洲岛可持续赶海讨论会在硇洲岛开展,活动邀请了15位岛上各行各业的本地旅游从业者参与,大家一起探讨硇洲岛的赶海活动的现状、可持续赶海的威胁因子及可行动的方案,最后大家初步达成共识,愿意加入硇洲岛友好赶海小组,共同在各自的民宿挂上硇洲岛友好赶海海报。
捡拾海洋垃圾,保护珊瑚礁和海草床!
10月,项目联合多方力量,组织五十余名志愿者开展净滩行动,捡拾海滩上垃圾和废弃渔具,减少陆地垃圾对海洋的污染,保护珊瑚礁、海草床的生长环境。
此外,还举办“在椰林的见证下——环保科普图片展”,将东郊镇的自然风光、生态环境与人文纪实照片,结合科普、环保理念进行展出,向居民、游客展示了该地区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生态价值。同时,通过互动问答、科普讲解等形式,让大家进一步了解生态赶海行为规范、海洋环境保护法等知识,提升了公众环境保护意识。
图:志愿者捡拾垃圾
图:东郊镇摄影展
图:生态赶海倡议
持续开展海草床区域巡护
10月,项目继续开展海草床区域巡护,积极引导区域出海渔民采用友好型渔业,避免采用刺网,影响海草床修复生长。同时,继续开展生态赶海实践活动,组织项目地所在社区小学学生了解践行生态赶海。
向作业渔民讲解海草床的重要性以及作为渔民该怎么保护海草床
图:清理废弃渔具
图:组织当地学生生态赶海活动
硇洲岛可持续海岛旅行探索行动
10月3日,黑石屿组织了渔村社区儿童、青年人、游客共16人在硇洲岛西埠村的海边开展守鲎净滩的活动,活动过程中,志愿者们在海边捡拾了塑料袋、瓶子、泡沫、衣服等各种垃圾,净滩垃圾合计45kg。
图:净滩现场
1. 西沙海龟产卵场巡护
9月,项目团队跟随陈山大哥当了1天的海龟巡护员。刚一上岸,就看到沙滩上的“神秘足迹,这是海龟妈妈留下的路标,跟随它的脚步,就能顺利找到产卵的沙坑了。巡护员们会在海龟“温暖小窝”的附近插上一个立牌,上面会仔细标注海龟窝编号以及发现日期,这样就知道这是第几号海龟之家啦。
截止9月底,西沙七连屿的海龟巡护员已经标记了95窝海龟蛋巢,每一个标记背后,都是一份守护!幸运的是,巡护过程中偶遇了白天爬出沙坑的海龟宝宝们,看着它们翻越沙坑,奔向大海,感谢有你一起守护海龟宝宝们!
2. 斑海豹种群监测以及科普宣传活动
斑海豹是我国渤海和黄海海洋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也是唯一在我国海域中自然繁殖的鳍足目海洋哺乳动物,2021年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上世纪三十年代前后,辽东湾斑海豹约有7100只,而随着偷猎者的增多、海洋污染加上栖息环境的恶化,辽东湾斑海豹的数量急剧下降,目前斑海豹种群在中国海域有2000头左右,被列为中国红色名录易危物种。
9月21日,“守护蔚蓝海洋公益摄影展”在营口鲅鱼圈万达广场盛大开幕,有11支环保队伍近400名志愿者参加开幕式,吸引了众多市民和环保志愿者的目光。本次摄影展旨在通过镜头捕捉生态环境美丽与脆弱,唤起公众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与行动。
同时,西太平洋斑海豹的日常监测工作也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为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策略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据专业监测人监测统计,9月底斑海豹驻礁个体数量由月初的0只上升至33只。在监测的同时,项目组与执法部门的紧密合作也在同步进行,一旦发现非法捕捞、盗猎等违法行为,立即采取行动,打击破坏斑海豹生存环境的不法分子。
一起送鲎回家
中国鲎是海洋中的蓝血活化石,鲎在食物链、底栖生态、环境监测和医学研究等方面有重要贡献,比如鲎卵能够为沿海迁徙鸟类提供丰富的能量、鲎血能够用于制作鲎试剂为人体健康保驾护航等。
项目组了解到由于鲎和梭子蟹生活在同一海域,被兼捕上岸的鲎因为不是渔民的目标物种,有时会被丢弃在海滩上,因无法及时回到海里,会因日晒脱水而亡。目前中国鲎数量越来越少,已成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图:渔民解下被渔网缠绕的鲎
图:社区儿童放鲎回大海
图:在沙滩上被晒死的鲎
支持开展渔村亲子守鲎[hòu]行动,在地儿童持续为鲎行动。从2022年-2024年,当地的孩子和家长、游客一起从渔网上解下了约775只鲎放归大海。
8月18日,在硇洲镇西埠村开展守“鲎”海岛未来亲子研学主题活动,让游客进入渔村,深度地了解体验海鲜从海洋到餐桌的过程,并参与当地渔村公益团体黑石屿儿童社的巡护守鲎活动,提高游客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了解,弘扬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海洋文化。
图:从渔网上解下的鲎送回大海
图:在渔网上发现一只活着的鲎
图:给小朋友们讲解渔民捕捞梭子蟹用的渔网
2. 一起践行生态友好型赶海
8月,项目组在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开展了基于海草床保护的渔民自发社区友好型渔业和生态赶海试点活动,宣传基于海草床保护的生态赶海建议,带领大家践行生态友好型赶海。这些活动不仅为社区带来了欢乐,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大家对海草床保护的意识,活动吸引并带动公众及社区成员参与到海洋生态保护中来。
图:活动宣传现场
图:活动现场
3. 与渔政、海洋发展局联合开展海草床区域巡护!
海草床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为众多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来源,同时也是重要的碳汇,有助于缓解气候变化。项目在温州龙湾区种植海草以恢复海洋生态,8月份,在海草床区域开展巡护工作,得到了区海洋发展局的大力支持,不仅在岸上进行了巡护,还与执法船联合巡航,共同守护龙湾海草床区域。
图:巡护现场
图:生长良好的海草
一起关注布氏鲸保护
2024年4月,【保护海洋你我同行】项目在众多爱心网友的支持下,继续开展海洋保护行动。本月,项目团队到北海涠洲岛项目地,就布氏鲸保护和科普宣传进行了一系列的实地探访工作。
4月24日—25日,在杨峰的牵线下,项目团队陆续跟多名观鲸船船长就涠洲岛的观鲸产业与渔业现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杨峰是涠洲岛本地人,祖祖辈辈都在这里打鱼,在布氏鲸来这里之前,他一直从事着传统捕鱼作业方式,布氏鲸频繁出现后,观鲸旅游产业应运而生,他也抓住了商机,从一名渔民转变成了观鲸船的船长。在日复一日的出海与观察中,杨峰对布氏鲸这个神奇的“大鱼”越来越熟悉,他知道该用多大的马力行驶才不会惊走鲸鱼,知道如何判断鲸鱼的游动路径,知道涠洲岛哪些海域布氏鲸出现得更频繁,成为布氏鲸的“追踪专家”,而他娴熟的驾驶技巧和观鲸经验,吸引了另一个专家,陈炳耀教授。
陈老师研究鲸豚多年,2018年起决定对涠洲岛布氏鲸开展种群调查,这首先需要一个熟悉当地海况和布氏鲸的人做向导,就像陆地探查原始森林时,往往会找一个经常进山采药的当地人带路一样。熟悉布氏鲸、会开船、当地人,杨峰恰好符合这些条件,两个人很快成为固定搭档,一个开船一个记录,配合默契,积累了无数布氏鲸的精彩画面,也填补了涠洲岛布氏鲸研究的一些空白。
在船长口中,大部分观鲸船在行驶的过程中是比较规范的,行船速度在3-4节左右,距离鲸鱼100米左右的地方就会减速停船,对鲸鱼的干扰并不大;船长在游客看到鲸鱼后20分钟内就会返航,如果没看见也会在2小时内返航,保证海面上不会有太多船只逗留,一方面保证了游客安全,另一方面也让鲸鱼不那么紧张。但有些时候,一些船长也会担心游客看不见鲸鱼退款,在收入减少的压力下而选择“铤而走险”,开得更快更近来使游客满意。这个问题也反映了涠洲岛观鲸产业的不成熟:相关部门和旅游公司缺少对船长的约束和管理,也缺乏对游客的科学观鲸的观念普及工作。针对以上问题,项目组将帮助两家游艇公司制定观鲸管理制度、并参与从业人员的培训,同时通过分发科学观鲸指南手册、社区走访、制作传播布氏鲸公益纪录片等方式,提升公众对布氏鲸和科学观鲸的认识。
在沟通中船长认为相比于观鲸旅游,其实渔业作业对鲸鱼的影响更大。在涠洲岛,除了900余艘传统作业的小船,还有不少广东、北海和华侨渔船,采用“灯光围网”“绝户网“等方式捕鱼捕虾,日夜不休,捕捞量巨大,有外地渔船的排水甚至可以达到20吨,这些渔船的捕捞对象也在布氏鲸的食谱上,对布氏鲸构成了饵料竞争。针对这一点,项目团队将通过调研渔船作业范围,核实渔业作业区域是否与布氏鲸生活区域重叠,以及渔业作业对布氏鲸种群的实际影响。
2. 科普进课堂
24号下午,项目团队来到了北海涠洲岛实验学校,为当地的中小学生开展了一堂关于布氏鲸与海龟的科普宣讲课程。课堂上,项目负责人王静向学生们生动地讲解了布氏鲸的识别特征、生活习性和各种特殊行为。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畅所欲言,分享自己对布氏鲸的印象与想法,并发挥想象力,画出一幅幅绘有鲸鱼的画作。画面中海水清澈,珊瑚鲜艳,布氏鲸等蔚海精灵在广阔的大海中畅游。
本次科普宣讲活动在讲解各种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旨在将海洋生物保护的思想传递给学生,提升学生对布氏鲸、海洋保护的意识。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地表现与频繁的师生互动,足以体现其对海洋生物的兴趣与热情。在宣讲的最后,我们也号召学生家长以及各行各业的人员积极参与布氏鲸等海洋生物的保护,共同营造一个更美好的地球家园。
图:课堂现场
3. 拜访涠洲岛管委、海警等有关部门
26日,项目团推拜访了涠洲岛管委,海警海事相关部门与几家经营观鲸船的旅游公司,共同交流了涠洲岛布氏鲸保护与可持续观鲸的发展方向,在规范观鲸、积极开展科普宣传等方面与各方达成了共识。针对项目团队制作的涠洲岛科学观鲸指南,大家热烈讨论,提出一些切实的修改意见,项目团推后续会根据建议完善指南,让指南早日与公众见面。
2024年3月,【保护海洋你我同行】项目在众多爱心网友的支持下,继续开展海洋保护行动。本月,三娘湾中华白海豚自然教育基地持续推进各项保护工作。
项目工作人员持续开展中华白海豚野外考察与巡护,共计进行了3次航次,巡护里程为197.3公里。在考察中,共发现了8群次、30头次中华白海豚,以及2群次、2头次印太江豚,这些基础的数据信息将为科学研究和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持。
图:03月中华白海豚野外考察路线及发现位点
邀请大家一起来学习关于中国白海豚种群和种群数量、以及如何开展考察工作:https://mp.weixin.qq.com/s/6i7NCqRyEanwRj-488g0cg
为提升当地居民和游客保护意识,项目执行团队持续开展自然教育课程,共举办了6次自然教育课程,累计36人次参与其中。这些课程涵盖了游客系列自然教育和寒假系列自然教育两个系列。同时为了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三娘湾中华白海豚自然教育基地的工作人员还对自然教室进行了定期修缮维护,确保教学设施的良好状态。
图:自然教育品展示
图:项目人员维护基地建设
未来,【保护海洋你我同行】项目还会持续关注中华白海豚保护、保护海洋,希望大家与我们同行!
【保护海洋你我同行】项目在众多爱心网友的支持下,继续开展海洋保护行动。2024年2月,由保护海洋你我同行项目支持的海南师范大学海龟救助站继续开展了救助海龟的日常护理,救助海龟的日常护理分为三个方向:救助治疗、喂食以及刷池活动。
每周例行的海龟救助治疗,使救助站中的海龟们的逐渐恢复健康。同时,每周的治疗学习,使得大家能够了解到海龟的各类病情,学习到各种治疗方法,普及海龟治疗,使得日后碰上海龟遇难的情况下能够做到正确的治疗,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图:志愿者给海龟打针
救助站每两天会进行一次喂食,大致内容包括:为海龟购买饲料以及新鲜食物,食物搭配会根据不同海龟的种类及大小,喂食过程中记录救助海龟的状态,判断海龟的恢复情况。
志愿者们在喂食海龟的过程中,掌握了海龟的食性,对救助站的海龟种类及其各自的特征有了基本的了解,尤其是对标志性的形态特征有了直观的印象。通过长期的喂食、观察,我们能判断海龟目前的健康状况,为海龟野化训练及放归提供检测指标。
图:志愿者给海龟治疗
图:志愿者正在给海龟喂食
海龟救助站每周六上午都会召集志愿者给海龟清洁龟池,使救助海龟生活在干净海水环境中,而且在给海龟刷池和刷背的过程中,志愿者付出了辛勤的汗水,明白了救助站的日常护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在刷池过程中志愿者通过与救助站的工作人员交流,了解了很多关于救助站海龟的故事,进一步扩大了救助站的影响力,弘扬生态文明的理念!
图:志愿者给海龟清理藤壶
未来,项目还会持续关注海龟保护,保护海洋,希望大家与我们同行!
【保护海洋你我同行】项目在众多爱心网友的支持下,继续开展海洋保护工作。2024年1月,项目组到广西北海涠洲岛对布氏鲸保护工作与在地合作伙伴进行了深入沟通,了解现阶段保护成果和后续的保护工作计划。
项目组随科研团队出海进行了布氏鲸种群调查,有经验的船长发现布氏鲸后,不会一涌而至,而是更倾向于判断布氏鲸的捕食路径,提前开到布氏鲸有可能冒头的海面附近,息掉马达静静地等待布氏鲸破水而出。船不会追到鲸鱼,但会等到鲸鱼,对鲸群的干扰不那么大。
本次出海考察的项目成员目睹了布氏鲸捕食,整个场景都变得十分生动有趣。
图:布氏鲸在捕食
在阳光灿烂的海面上,一头布氏鲸从水下冲出,将大量鱼类驱赶至海面上,在空中不断翻腾跳跃,再将巨嘴张开,瞬间吞入不少鱼类。可这个时候,一群又一群的海鸥飞过来,漫天的海鸟围着布氏鲸,似乎是在和鲸鱼抢食,场面非常壮观。项目团队的成员们都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这场壮观的捕食,在这个令人难忘的时刻,项目人员也用相机记录下了这一震撼场景,希望能与更多人分享这份宝贵的自然奇观,一起加入海洋生物保护行动中来。
【保护海洋你我同行】项目在众多爱心网友的支持下,继续开展海洋保护行动。12月,项目组就项目执行及目前所面临的困难、项目未来的潜在发展方向等方面与在地伙伴开展了高质量交流,以便后续更好的开展白海豚保护工作。
面向公众的科普宣教活动持续进行,科普课上给周边的小朋友和家长们不仅介绍了白海豚保护相关的知识,还介绍三娘湾的常见鱼类,从身边的常见物种入手,让大小朋友有更好的认知。同时,带着小朋友们手工制作海洋物种,并进行海洋物种的介绍和讲解,在小朋友心里从小种下一个小小的种子。
图:科普课现场
图:手工课堂
项目团队随科考船出海去观察白海豚的生存环境,了解白海豚的生存现状,收集环境样品,记录白海豚的影像信息,为后期针对性保护白海豚做储备。
在出海考察期间,不出意外的看到了白海豚,旋转跳跃,白海豚们自由的在海里遨游着。突然,一只身上套着红色塑料绳的幼年白海豚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它时不时跃出水面,红色塑料绳就牢牢缠绕在脖子上,可以看到缠绕得很牢固,这对于体重逐渐增长的白海豚来说极为危险!
图:被塑料垃圾缠住的白海豚
看到这一幕我们都很痛心,路人甲随手扔下的一个塑料垃圾,随时会变成杀死一个海洋动物的凶器!
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我们也开展了废弃渔具回收项目,减少海洋里的塑料垃圾,减少对海洋物种的威胁。项目将持续开展白海豚保护工作,保护海洋,希望大家与我们同行!
11月9-15日期间,“2023厦门国际海洋周”在厦门开展。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蓝色金融作为一种支持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模式,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项目组在边会中发布了《中国蓝色金融发展现状与挑战》报告(下简称:报告),报告由SEE基金会、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共同完成。聚焦于蓝色金融投融资类工具、保险产品和蓝色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对中国市场实践情况进行梳理,总结蓝色金融发展的挑战并展望未来发展。对中国蓝色金融的内涵与功能、政策环境与市场实践、发展挑战与展望等进行了深入分析。
图:活动现场
报告明确了蓝色金融概念,“服务于蓝色经济,通过发挥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市场定价三大功能支持海洋保护和蓝色经济发展的金融活动。”介绍了政策环境、债务融资工具、股权类融资工具、保险、生态产品价值等四方面蓝色金融实践进展。
在实践层面,当前绿色金融的相关金融工具主要应用于陆地产业,在海洋相关产业和海洋环境改善方面的应用较少。同时,海洋与陆地的经济活动的显著差异意味着金融在支持海洋相关产业和陆地产业上将面临不同的风险场景。因此,基于海洋经济特点,探索专门适用于支持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相关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蓝色金融”具有切实意义。
报告同时指出,中国蓝色金融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现阶段中国蓝色金融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法律政策体系不完善,技术数据缺乏,公共资本撬动作用发挥不充足,金融机构专业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
图:海岸带养殖是我国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
为应对这些挑战,报告提出了完善基础法律、产业标准,构建蓝色金融政策体系;完善数据基础,提高技术水平;拓宽蓝色金融产品,充分发挥公共资本撬动作用;赋能金融机构,发展第三方服务等四点展望。
《中国蓝色金融发展现状及挑战》报告的发布,对于推动中国蓝色金融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希望通过报告的研究和分析,为中国蓝色金融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报告的发布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不仅影响着大会现场参会人员,还获得了手机中国网、中国网生态中国等网站的积极转发!报告详细内容,可以扫描以下小程序码获取!
9月22日,SEE海洋保护项目团队到海南临高新盈废弃渔具回收试点跟进伙伴项目开展情况。
图:临高回收的废弃渔具
该项目试点作为“渔网无弃”行动的一部分,旨在联合公益伙伴和渔民社区,合作开展渔网、蟹笼、地笼、纤维绳等不同类型的废弃渔具的回收。预计11月将在当地举办一场红树林净滩活动,通过邀请渔民参与净滩活动来提高项目影响力,呼吁渔民朋友回收废弃渔具,减少海洋垃圾!
图:渔船上的蟹笼
图:各种类型的废弃渔具
此外项目组还在海南其他多个地点进行了调研工作,计划未来将该模式进行推广。
与公益伙伴野生救援共同拍摄的废弃渔具回收再利用纪实片也在如火如荼地制作中,预计将在11月进行发布,希望通过伙伴和机构的影响力,带动更多公众关注废弃渔具回收工作,保护海洋环境,人人有责。
海洋垃圾污染备受关注,根据FAO的报告,据不完全统计,海洋垃圾中有约10%~30%为遗弃或丢失的渔具;而漂浮于海面的海洋垃圾,废弃渔具甚至占了超过46%。
这些废弃渔具会缠绕或被海洋生物误食,对其生存产生了巨大的威胁。同时也会污染和改变海洋环境,甚至缠住航船、游人等,对海洋生产及人员安全造成重大隐患。
各国均开始重视废弃渔具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有些组织也开始探索和尝试清理回收废弃的渔具。
SEE基金会于2020年开始关注废弃渔具的治理工作,分别于2020-2022年期间在海南潭门开展基于社区的废弃渔具(流刺网)的回收探索,在福建东山启动蟹笼类型的废弃渔具回收试点。
此外,还与不同的废弃材料回收企业合作,尝试使用废弃渔具回收材料的再利用和概念文创产品化(文化衫、眼镜、儿童游乐屋等),让更多的人通过再生的废弃渔具材料,关注和认识废弃渔具的问题,支持海洋保护工作的开展。
为了加强废弃渔具回收的宣传,8月份,SEE海洋保护项目组赴海南琼海市潭门镇进行了废弃渔具回收再造的纪实类宣传片拍摄,向公众科普废弃渔具的危害及其再利用途径。通过回收废弃渔具,将其加工投入生产链条,通过reduce、reuse、recycle的方式,源头减少渔网废弃、促进废弃渔具回收、吸引媒体关注海洋动物保护、废弃渔网回收等工作,逐步解决由废弃渔具引起的海洋生物生存威胁问题。
图:向渔民科普废弃渔具的危害
项目组在潭门老码头设立巡护员的渔排为定点回收站,在渔排上张贴宣传海报和回收标识。因正值潭门开渔节,项目组同时还对参加赶海节的渔民、游客等宣传废弃渔具的危害和回收废弃渔具的方法,向渔民科普废弃渔具的危害,号召渔民回收废弃渔具!
图:废弃渔具回收点
拍摄结束后,项目组在视频号“SEE海洋保护”发布了纪实片的预告片,获得了良好的反响,其正片将在2023年10月择期发布,定会带动更多公众关注并参与废弃渔具的回收工作!
图:拍摄现场
1、项目执行情况
2022年1月至2023年7月,项目与三沙市海洋保护区等伙伴合作,支持在6个重要的海龟产卵场和栖息地开展巡护和科研工作,累计巡护记录超340次,救护海龟超过900只,卫星定位追踪5只海龟,并对10只海龟进行了DNA检测和分析。持续开展超过350头中华白海豚的日常巡护,开展9场科普活动,累计参与科普人数241人次。开展红树林、海草床等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工作,监测面积超过2.1万公顷,巡护面积超过226公顷,修复面积超过1,615亩。
持续开展社区废弃渔具回收试点和再利用模式探索,鼓励渔民主动回收和打捞废弃渔具近2,000斤,并在福建东山、浙江舟山等其他区域开展项目调研和拓展。
通过直播、短视频、纪录片等多种媒体渠道进行公众科普宣传,累计观看的人次超千万。
2、项目故事
这只仅有一只前肢的绿海龟叫“布栗”,是海南师范大学海龟救助站在2021年救助的。
它是在海南的沙滩上被一个小朋友发现的,当时已经失去了右前肢,小朋友和家长立即把受伤的它送到了救助站进行救护。根据受伤情况,救护人员猜测它的右前肢可能是被轮船的螺旋桨打掉。失去前肢对海龟来说是永久性的伤害,没有了右前肢,很难独立在大海中存活,好在救助站不会抛弃任何一只受伤的海龟。
在救助站老师的专业治疗和志愿者们的呵护与照料下,布栗的状态正在慢慢变好。希望它健康地过每一天,也希望大家发现需要救助的海龟时立即联系救助站进行救助。
守护小海龟的回家路
6月,巡护员对海龟产卵地与海漂垃圾进行清理,记录海龟上岸产卵,守护小海龟顺利孵化回归大海。
项目支持的4名巡护员在西沙持续开展巡护工作,清理海龟产卵地垃圾、对上岸的海龟卵巢进行标注保护,必要时对海龟进行救助。从5月起,海龟陆续开始上岸产卵,6月似乎到达了产卵高峰期。
图:巡护员对海龟产卵地进行标注保护
2023年6月,4名巡护员在西沙各岛上总计巡护48人次,新发现多处海龟产卵窝。
其中,巡护员在七连屿岛上发现了27窝海龟卵;在北岛发现了4窝海龟卵;在南沙洲、岛南也发现了多个海龟上岸产卵;在甘泉岛,巡护员新发现了9窝海龟卵。
与此同时,巡护员还开展多次海漂垃圾的清理活动。
图:巡护员对海漂垃圾进行清理
图:在晋卿岛,巡护员日常进行巡护,暂未发现海龟上岸产卵,进行海漂垃圾的日常清理。
图:海龟回归大海留下的印记
图:海龟出壳
记录到很多海龟上岸产卵,但巡护员其实很少能够遇到小海龟出壳。巡护员通过捡拾到的海龟蛋壳,可以判断出这一窝小海龟已经尽数孵化回归大海了。在巡护员的守护下,大多数的海龟卵都会顺利孵化。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小海龟能凭着基因记忆回到这里,继续生命的延续!
800余只绿海龟被放归大海
5月23日是世界海龟日,在第二十四届世界海龟日主题宣传活动中, 800余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绿海龟被放归大海。
5月23日是世界海龟日,在第二十四届世界海龟日主题宣传活动中, 800余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绿海龟被放归大海。
图:小海龟回归大海
自2020年开始,SEE基金会与中国海龟保护联盟、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三沙市海洋保护区管理局等相关机构合作开展“海龟回家”项目,通过支持放归海龟卫星定位追踪、海南三沙市海龟自然产卵栖息地保护、渔网海龟逃生装置(TED)应用研究和推广等工作推动中国海龟保护。其中放归海龟卫星定位追踪部分,截止2023年5月23日,累计救护放归海龟320只,并在24只海龟身上安装了卫星定位追踪器,涵盖了我国常见的绿海龟、红海龟、玳瑁、太平洋丽龟四种海龟。
SEE基金会在本次海龟增殖放流活动中支持了一只海龟的定位追踪,后续将持续收集该海龟的洄游信息,向公众展示其洄游轨迹。
图:放归的小海龟
图:SEE基金会支持追踪定位的海龟
除增殖放流活动外,还开展了大规模海龟放流和海龟保护高端研讨会, SEE海洋组在研讨会上介绍了SEE基金会作为公益力量在海龟保护方面做出的努力,同时发布了海龟地图小程序,用以可视化的形式为大家介绍海龟洄游的轨迹,同时通过海龟科普、海龟保护公众参与活动招募、海龟救助指引等内容,提升全社会对中国海龟保护的关注和了解。
图:海龟保护研讨会
2021年4月5日,SEE基金会在海南三亚市海棠湾放归这只编号为198445的绿海龟。卫星定位追踪信号显示这只海龟先是洄游到西沙附近海域,然后一路向北,最北到达台北市外海。随后又重新开始向南移动,途经澎湖列岛,抵达东沙群岛。最后信号于2021年8月23日在东沙群岛附近海域消失,监测到的总洄游路程达到3168公里。整个洄游路径中我们发现,这只成年雌龟在5-7月的产卵高峰季在西沙海域停留,极有可能在这里交配产卵,也可能是去西沙海域美餐一顿。
编号为198444的这只玳瑁同样是2021年4月5日在三亚海棠湾放归,卫星定位追踪信号显示这只海龟沿着海南岛向西北方移动,穿过北部湾。最后信号于2021年5月7日在越南广平省外海域消失,监测到的总洄游路程约为617公里 。在过往卫星追踪的海龟中,有多只海龟在到达越南后信号就消失。不知道这些海龟能否逃过被捕捞的命运。
每一只定位追踪的海龟,背后都有一个“传奇”的故事、一个关于生命的约定。SEE海洋保护呼吁大家一起守护海龟,保护海洋旗舰物种!
让保护海洋的种子在孩子心里发芽
4月,项目支持建立的广西三娘湾白海豚科普基地开展了4次保护海洋生物的科普活动,让更多公众了解海洋保护的重要性。
2023年4月,在海洋保护项目支持下建立的广西三娘湾白海豚科普基地开展了4次保护海洋生物的科普活动,来一起回顾一下活动现场吧。
在4月1日是愚人节,更是“愉人节”!三娘湾的这座小院子里,又举办了新一期的科学观豚科普课。科普工作旨在加深公众对中华白海豚的了解,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参与到中华白海豚的保护工作中。
科普活动也收到了非常好的反馈,小朋友的家长说“孩子上船了就开始让船长开慢点,会吓到海豚,打扰到它们。看到其他船只从前面试图拦截海豚,也会告诉我”。每一位小朋友都是祖国新的希望,而我们的每一场科普活动,都是在小朋友的心底种下一颗种子,让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4月13日,老师们走出科普基地,走进了幼儿园,给小朋友们进行了生动的白海豚科普,随后带领孩子们进行了白海豚为主题的手工创作,小朋友们都特别认真地完成手工作品,同时也在心里种上保护中华白海豚的种子。
4月13日,在科普基地,三娘湾小学系列科普课程邀请到了广西科学院广西海洋科学院副研究员陈默老师来为同学们讲授关于布氏鲸的相关知识,呼吁大家关注、保护布氏鲸等海洋动物。随后也和小朋友们进行了手工创作,我们希望传授给同学们更多科学的知识,竭尽全力给他们带来生动有趣的课程,同时也希望能够将对海洋生物的爱与保护传递给这些祖国的花朵们,从他们身上,也让我们看到了未来与希望。
4月21日,中华白海豚科普教室里,又有两场科普活动在在这里进行着。同样的教室,同样的知识,不同的是,一批又一批的小朋友带着对海洋动物的好奇走来,带着对海洋生物敬畏和珍惜的种子走出去。我们相信他们会在往后的生活中发出敬畏自然的芽,开出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花!
4月1日科普活动的视频:
https://mp.weixin.qq.com/s/6nxxtZF21MeK1bCOY8NoRQ
4月1日科普活动回顾:https://mp.weixin.qq.com/s/Dx3PqhIIlpqzZt3j4Ykv7w
4月13日幼儿园科普活动回顾:
https://mp.weixin.qq.com/s/j_T0ffXiDyyoo1dHyCMaZA
4月13日基地科普活动回顾:https://mp.weixin.qq.com/s/LuMdsl1OjJIsV8akD-RPOg
4月21日科普活动回顾:https://mp.weixin.qq.com/s/NJLYEKgkquyy0Jbg_aCkAg
海龟保护工作持续开展
七连屿在2022年期间共记录到绿海龟蛋206窝,与2017年相比,海龟出坑率有所上升。
2022年4月起,SEE基金会和厦门大学开展了2022年海龟关键栖息地保护以及救护海龟科学放归工作,在科研力量较为薄弱的西沙永乐群岛组织渔民参与海龟产卵场监测,同时对广东省湛江市硇洲岛救护海龟的放归活动做出科学指导。
图:放归的海龟带着追踪器回归大海
图:光明日报对放归活动的报道
在2023年3月,项目完成了之前定下的几个主要目标:1. 摸清永乐群岛绿海龟产卵岛礁和核心沙滩的分布情况;提升渔民的海龟产卵场监测巡护能力;掌握永乐群岛绿海龟产卵群体与宣德群岛七连屿以及与其他西太平洋绿海龟产卵群体的亲缘关系。2. 掌握广东省和周边省份的海龟活动热点区域;分析我国海域海龟的活动热点区域和觅食场。3. 提高公众的海龟保护意识。
通过一年的记录,七连屿在2022年期间共记录到绿海龟蛋206窝,主要分布在北岛、南沙洲和中沙洲,产卵季节主要集中在6月-9月;根据对西沙群岛16窝绿海龟蛋(孵化后)的统计分析,平均蛋数为85枚/窝,平均出坑率为89.8%。与2017年相比,平均每窝蛋数没有变化,而出坑率则比2017年有所上升。
综合20只绿海龟、6只红海龟、和2只太平洋丽龟的运动轨迹,得出了绿海龟、红海龟和太平洋丽龟的活动热点区域。
下一步工作计划:1. 赴永乐群岛进行渔民培训,规范海龟产卵场的常规监测手段;确定绿海龟产卵的岛屿。2. 完成新采集的16个死蛋及死胚胎的样品测序及数据分析,确定单倍型;进一步比较永乐群岛、七连屿乃至西太平洋海域的绿海龟单倍型,分析其亲缘关系;探讨西沙群岛建立绿海龟独立管理单元的可行性。
救护站的海龟被悉心照料着
项目合作支持的海南师范大学海龟救护站内目前有4只被救护的海龟,分别为绿海龟两只、太平洋丽龟、玳瑁各一只,被悉心照料着。
SEE海洋保护项目联合海南师范大学在校园内开展海龟保护工作,建立了海南师范大学海龟救护站。该救护站致力于救助海龟,培养海龟保护相关人才,并通过科普活动提升公众保护意识。
2023年2月,项目组成员到海南师范大学海龟救护站对救护工作进行考察,救助站内目前还有4只被救护的海龟,分别为绿海龟两只、太平洋丽龟、玳瑁各一只。
绿海龟“布栗”是渔民误捕受伤后被送到海龟救护站的,受伤比较严重,被发现的时候断了一只前鳍。在海龟救护站小伙伴们的精心照顾下,布栗已慢慢恢复了健康,但是却永久的丧失了在海洋中存活的能力。好在海龟救护站为它提供了栖息之所,同时救护站会定期开展一些科普宣传工作,经常有小朋友过来看它,“布栗”这个名字就是小朋友们起的。
图:救护的海龟
还有一只叫“平平”的绿海龟,是渔民在海中救助的。当发现平平的时候,它浑身被渔网包裹着,行动困难,四肢长期被渔网缠绕,组织已经坏死了,渔民把它送到了救护站,救护站的小伙伴们给它清洁抹药,精心照顾,但由于受伤比较严重,它的四肢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截肢。虽然已经被救助了很久,它的健康状况依然不理想,废弃渔具对海洋动物的伤害是如此触目惊心!
图:被救助的海龟平平
“皮皮”是被非法饲养的玳瑁,由于饲养空间比较小达不到海龟生长的需求,皮皮的背部严重畸形。好在皮皮在救助站得到了悉心的照料,目前健康状况很稳定,非常活泼好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皮皮就可以通过健康评估回归大海啦。
图:被救助的海龟皮皮
另一只被救助的太平洋丽龟,目前健康状况非常好,近期通过健康评估后将回归大海。
救护站里的每一只被救助的海龟,背后都有着让人心痛的经历。更可怕的是,救护站外还实时发生着,非法养殖、废弃渔具、非法捕捞…这些都严重威胁着海龟的安全。
为此,我们希望通过开展保护行动,尽可能地阻止悲剧的发生。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一起救助受伤的海龟、回收废弃渔具、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我们可以一起做的有很多!
巡护员救助一只受伤的海龟
1月19日,巡护员在巡护过程中发现一只受伤的海龟,连忙将受伤的海龟送到了救助站,经鉴定该海龟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玳瑁。
西沙群岛是我国最大的绿海龟产卵场。SEE基金会自2019年开始在西沙进行海龟保护相关的工作,发展了4名巡护员,对海龟保护监测巡护、产卵窝数统计、海龟救助救护、海滩垃圾清理、协助开展海龟保护等相关工作,并进行定期反馈。
2023年1月的巡护成果收获颇丰。
西沙渔民巡护员在北岛进行了10次巡护,在1月19日的巡护过程中发现一只受伤的海龟,巡护员连忙联系伙伴,将受伤的海龟送到了救助站。救助站工作人员细心地给海龟上药,喂食,并对其背甲进行了清理。经鉴定,受伤的海龟是玳瑁,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图:巡护员救助的玳瑁和为其准备的食物
巡护员在七连屿附近进行了2次巡护,发现2023年第一窝上岸产卵的海龟,做好了记录并且进行了插牌标注。
巡护员在晋卿岛进行了6次巡护,未发现海龟上岸产卵,对海岸带的垃圾进行了清理。
图:巡护员在巡护过程中清理垃圾
巡护员在甘泉岛的巡护中救助了一只3年龟龄的绿海龟以及若干产在低位一个月龄的蠵龟幼龟。新手妈妈选定产卵地的经验不足,选在低位产卵会直接影响幼龟的成活率,巡护员对其进行干预救助,可以提高幼龟的成活率。
图:巡护员救护的蠵龟幼龟及成年绿海龟
这些只是巡护员们日常工作中的冰山一角,但对于海龟保护来说意义重大。巡护员们后续还将为海龟救护工作持续发力。
图:巡护员正在巡护
关注并保护中华白海豚
开展白海豚监测,长期记录的数据有助于对白海豚的生活习性及周边海域进行分析,一定程度上可分析和预测白海豚在本海域的活动。
随着人为活动的干扰持续增加及海洋环境的持续恶化,中华白海豚的活动区域也逐年缩减。项目合作伙伴感慨,几年前考察船出海20分钟就可以看到白海豚的身影,但现如今,考察船需要航行一两个小时才能到达白海豚的活动区域。可以看出白海豚的生活区域是逐渐在向外迁移的。
为此合作伙伴北部湾大学在白海豚的保护行动中开展了很多工作,一直在积极探索以减少人为活动对白海豚种群的影响为基础的监测方式,创建科学观豚小程序,建立了科普基地,参加各种论坛、会议探讨白海豚保护的措施。希望未来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影响到更多的人,减少对白海豚的干扰,让白海豚安安静静地在海洋中畅游。
图:白海豚
12月北部湾大学在三娘湾-大风江海域对中华白海豚种群进行了动态监测。监测时间具体为2022年12月24、25、26日,12月共完成3个考察航次,考察航程总计243.8km。本次监测发现中华白海豚18群共94头白海豚。考察期间会记录发现白海豚的日期,具体GPS坐标,还有白海豚活动区域的环境特征,包括海水盐度、表层海水温度、海水PH值、海水的溶解氧、海水深度、海水浊度等。长期记录这些特征可以对白海豚的生活习性进行分析,后续对海域的海水持续进行监测分析,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分析及预测白海豚在本海域的活动。
图:监测到的白海豚
继续探索废弃渔具回收再处理
海南潭门废弃渔具回收试点项目已完成一期,项目组将继续在海南开展调研工作,推进废弃渔具回收项目二期开展。
SEE基金会与合作伙伴在海南潭门开展了废弃渔具回收试点项目,目前已完成一期结项,项目对回收废弃渔具并对回收的渔具进行再利用进行了探索。现阶段已有的废弃渔具处理方向,是回收后加工成颗粒,可以用于制作眼镜框架、行李箱等。如果需要进行量产,还需要确定废弃渔具的年产生量和回收量。为此,11月,SEE海洋保护项目组成员再次对海南废弃渔具回收工作进行了调研,探索废弃渔具回收项目在海南开展二期的可行性。项目组成员王静及刘碧秀与海南本土NGO组织智渔的伙伴共同进行了调研,调研地点为海南临高县、儋州市、琼海市各码头渔港。
图:调研现场
初期调研地点为儋州市白马井、临高县抱才村、松涛水库及琼海潭门等等各个码头渔港,对码头的废弃渔网产生情况及一期项目结项后的自我延续情况进行考察。调研发现:①儋州市白马井中心渔港及临高县抱才村具有很大的潜力,后续可以进行废弃渔具回收潜力的调研。②琼海潭门的渔港的项目虽然结项,但巡护员的巡护工作仍然在进行,也为项目在海南开展二期工作奠定了基础。通过整理调研报告进行总结,发现潭门试点项目的影响力不够大,渔民的回收意识不强烈,需要加强废弃渔具回收的宣传工作。计划后续与在地伙伴确立合作关系,以在地伙伴为行动主体,融入社区,了解社区,更好地推进项目的开展。
图:调研现场
此外,项目组还深入调研儋州临高废弃渔具的产生情况,基本摸清了废弃渔具的回收渠道,清楚了各种作业类型和规模的船,单船废弃渔网的年产生量。后续与渔政部门联系获取各地渔船的作业类型及船只梳理和规模,便可估算出各码头港口废弃渔网的产生量,为二期项目的开展提供基础数据。
图:调研现场
第四届海洋公益论坛顺利举办
SEE基金会联动政府、科研院校、公益环保机构、爱心企业等多方代表一同探讨未来十年,海洋公益的发展。
10月28-31日,主题为“海洋公益的未来十年”的第四届海洋公益论坛在江苏南通如东顺利举办,SEE基金会作为主办方之一,联动政府、科研院校、公益环保机构、爱心企业等多方代表深度参与,在主论坛、分论坛、劲草海洋嘉年华直播等环节共同探讨了未来十年海洋公益的发展。
SEE基金会联合劲草嘉年华做的废弃渔具可持续渔业的直播,达到了四万多人观看的效果。SEE基金会海洋保护项目经理张晶联合潜爱大鹏的秘书长王晓勇、BIE别的撰稿人刘玮瑶、艺术家万云峰,对话聚焦于海洋中的“幽灵渔网”,也就是遗留的废弃渔网对海洋生态及人类本身的危害。
图:分享对话环节
海洋生物误食、受伤甚至死亡,通过食物链,最终进入人类消费的食物或产品,也会严重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其实,不只是动物,人类在海中若被幽灵渔网缠住也难以挣脱,王晓勇分享了潜水员在水下被渔网缠绕的惊险案例,他们的团队也致力于解决这个海洋问题。海龟在我们中国文化里是代表长寿的,看到它们被幽灵渔网缠住而死,真的十分痛心。
除了幽灵渔网的话题外,SEE基金会还联合了摆脱塑缚、零萌、智渔三家机构伙伴也进行了直播,和“精神超市”品牌主理人胡家玮、BIE别的撰稿人刘玮瑶聊到了可持续渔业消费理念。嘉宾们提及“最新研究表明,已经在人类的血栓中检测到微塑料元素。”这无疑是令人难过和警惕的。我们想要的健康,与环境保护必然是一体的。直播特邀嘉宾公益达人刘玮瑶全程参与了线下的论坛,从一位普通公众的角度,看看海洋保护正在发生着什么,普通人还能做些什么。她说,从热爱的户外运动中接触环保,融合公益中的商业、商业中的公益,这样的跨界可以拥有多维视角,也能发挥更大的力量将环保传播给更多人。
我们的白海豚科普教育基地,来了!
摘要:科普基地将为当地居民、科学工作者以及观豚的游客们提供一个更好的白海豚科普宣传与交流场地。
正文:从2020年开始,SEE基金会通过支持北部湾大学-广西科学院联合鲸豚研究团队,长期关注广西三娘湾区域的白海豚保护工作,希望通过监测、公众科普和推动科学观豚等方式来保护这里生活的大约350只白海豚。经过SEE基金会与当地白海豚保护团队的共同努力,北部湾鲸豚研究科普基地在10月国庆假期正式挂牌。
如何更好地保护白海豚?科学观豚应该如何进行?通过这个科普基地,我们想要为生活在这里的居民、来到这里研究的科学工作者以及观豚游客们提供一个更好的白海豚科普宣传与交流场地。
国庆期间,基地开展了为期三天的,首次面向游客的白海豚亲子科普活动,活动内容包括中华白海豚知识科普与海洋特色手工制作,吸引了大量游客家庭的参加。在科普环节,老师带领大家观看有趣的中华白海豚视频和图片,声情并茂地讲解白海豚的故事;在海洋特色手工制作环节,孩子们可以用贝壳、画笔、植物等材料,发挥创造力,完成属于自己的海洋手工作品。
▲小朋友们认真听讲
▲手工制作环节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趣味性亲子活动,用生动有趣的方式,为孩子们和家长们科普中华白海豚知识,让更多人关注白海豚,了解白海豚,让公众更好地参与到白海豚保护工作中来。(以上图片由北部湾鲸豚研究团队提供)
三分种,七分管,修复红树进行时
摘要:今年计划在浮宫完成10亩红树修复。幼苗种下后,管护红树林也是重要的工作,清理海漂垃圾、清理互花米草等为幼树生长保驾护航。
正文:九月的福建,夏日还没有结束。艳阳万里下,海浪轻轻拍打着浮宫沿岸的红树林,海风吹拂着守护红树林的人们。纵使艳阳和暑气,漳州市浮宫保护站的红树保护和修复工作依然在持续推进,红树林巡护、入侵物种互花米草清除和海漂垃圾的清理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清除入侵物种互花米草 ©薛志勇
为了应对海洋“荒漠化”,恢复海洋生境,SEE基金会有针性地、系统性地开展了对红树林、海草床等滨海湿地的保护和修复,福建九龙江口浮宫红树林便是项目重点地块之一。2020年至今,众多社会爱心公益力量投入了浮宫的红树林保护工作,截至目前,项目组已与当地社区、合作伙伴一同修复红树林超55亩,今年已累计种植本土红树植物秋茄超1万株(具体执行方为漳州市龙海区林业局浮宫林业工作站)。
▲红树种植前后对比 ©薛志勇
所谓“三分种,七分管”,修复红树林不是只有“种树”这么简单。除了新种植幼苗外,管护红树林也是项目的重点工作。首先是不定期的滩涂海漂垃圾清理,为幼树生长保驾护航;其次是对入侵物种互花米草的清除,助力红树植物成为滩涂优势植物;另外,还有定期的红树林补植工作,进一步抑制互花米草的生长空间,保证滩涂上红树植物的密度。
▲割除互花米草为新造林做准备 ©薛志勇
▲二次互花米草清除
“看着红树越长越高,红树林越来越茂密,感到很欣慰,也很不容易”,即使烈日炎炎,浮宫林业站站长薛志勇也会定期进行护林巡护工作。薛站长在浮宫林业站已工作30余年,见证了九龙江口红树林受经济开发影响红树面积的逐渐缩减。现在,随着国家的重视,高校和科研院所及社会公益力量投入红树林修复工作,高大宽广的红树林将慢慢重现浮宫,默默守护堤岸,为村庄防风削浪,为无数的鱼类和甲类动物提供宝贵的栖息空间。在项目的一期修复地,曾经退化的滩涂已是一番生机勃勃的景象,红树最高已长到1.5米,数不清的螃蟹、昆虫和鸟儿在树林间穿梭觅食。
▲项目组人员与薛站长一同考察红树林修复状况
为了方便修复和巡护工作,滩涂上的红树林间还修建了简易栈道,在尽可能减少对生态系统影响的同时,给红树林保护工作者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性和安全保障。栈道上还带有小型监测平台,方便科研工作者使用。
▲建在滩涂上红树林中的栈道
今年,我们计划在浮宫完成10亩红树修复,并对已有红树林进行持续管护,使该地块海岸在一年后形成整体约50米宽基本成林的红树林林带。除了浮宫之外,SEE基金会还将在全国多地继续支持保护和修复红树、海草等珍贵滨海湿地资源,助力构建更良好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形成一条条美丽的海岸风景线。
他们为海龟保驾护航
摘要:四位海龟巡护员,已经开始巡护海龟的踪迹,若发现海龟受伤搁浅、上岸产卵或其他任何踪迹,将会通过提交巡护记录来反馈最新信息。
正文:
三沙市,我国最南且最年轻的城市。它位于西沙群岛,美丽的南中国海上的珍珠,在碧海蓝天中如此神秘美丽。同时它又是钢铁的岛链,守卫着祖国南大门。它位于海南岛东南约180海里处,与东沙、中沙、南沙群岛组成中国最南端的疆土。西沙群岛,从东北向西南方向伸展。在长250公里、宽约150公里的海域里,由45座岛、洲、礁、沙滩组成。西沙群岛岛屿,东面为宜德群岛,由北岛、石岛和永兴岛等7个岛屿组成;西面是永乐群岛,由金银、中建、珊瑚等8个岛屿组成。
2022年4月开始,我们与合作伙伴三沙市海洋保护区管理局共同支持了四位海龟巡护员,分别在甘泉岛、晋卿岛、七连屿北岛和南岛上巡护海龟的踪迹。如果发现海龟受伤搁浅、上岸产卵或其他任何踪迹,巡护员们将会通过提交巡护记录来实时反馈最新信息。
▲七连屿海龟巡护员在北岛巡护海龟,并捡拾海洋垃圾
▲海龟巡护员在七连屿树立海龟蛋巢保护标志
截至今年5月底,巡护员在甘泉岛上已发现第八窝海龟卵,在晋卿岛上已发现六窝。在日常巡护海龟的工作以外,巡护员们还会不定期在海岸边沙滩上捡拾海洋垃圾、废弃渔网等,或是在海龟基地为暂养的海龟们清理、刷背和换水。
▲海龟巡护员在甘泉岛发现的第8窝海龟卵
▲海龟巡护员在海龟基地为其刷背、换水
▲小海龟破壳而出,奔赴大海
修复红树守护海岸线
摘要: 今年,项目团队将对已修复的红树林进行保护外,继续扩大前期修复的地块,计划新增种植1万株红树林。
正文:
5月的福建正是草长莺飞、万物生长的好时节。沿着霞郭村长长的海岸线,浮宫保护站的互花米草清除以及红树林胚轴种植工作也正开展地如火如荼。
▲当地老百姓参与红树林胚轴种植工作 ©薛志勇
2020年5月,SEE基金会与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在福建省九龙江口联合浮宫保护站共同发起 “保护红树,铸海岸卫士” 的系列公益项目,2020年至今,已经先后有腾讯公益爱心网友、阿拉善SEE八闽中心、贝壳公益等众多爱心公益力量投入了浮宫的红树林保护工作。共计完成修复示范种植红树超过55000株。 2022年4月,项目组与合作伙伴一道继续修复种植1万株红树林(本项目由龙海市林业局浮宫林业工作站执行)。
▲浮宫红树林©薛志勇
项目地块具体位于霞郭村最大的一片红树林的外滩前沿,由于历史原因滩涂流失,红树林倒伏。现在滩涂虽逐渐恢复,但入侵物种互花米草已经占居恢复的滩涂。项目计划在380米长,10-30米宽的滩涂新种植红树植物秋茄,并对该段内的红树林进行垃圾清理、互花米草清除、红树林补植、对旧林分进行必要的抚育和修复,以达到用红树植物生态替代互花米草的目的,使该段海岸在一年后形成整体约120米宽的红树林林带,更有效地发挥防风消浪、固堤护岸的作用,构建更美丽的滨海红树林湿地风景线,为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科普活动提供宣教基地。
2022年4月,龙海市浮宫郭建中造林绿化工程队作为当地执行机构,开始了浮宫保护站红树林保护修复项目的互花米草清理工作。 5月初,在当地社区的参与下,红树树种秋茄的胚轴种植工作顺利完成。
▲红树林(树种:秋茄)胚轴种植工作现场 ©薛志勇
【红树林小科普】
红树林是海陆边界上罕见、壮观且丰富多产的生态系统,因其独特的生存方式和繁殖能力,被人们誉为 “海岸卫士”。热带与亚热带交汇使得红树林对维持生态系统多样性有着不可忽视的力量,它们可以支撑数千物种相互作用的复杂群落,为鱼类和甲壳类动物提供了宝贵的栖息地;是猴子、鹿、鸟,甚至袋鼠的食物来源,也是蜜蜂的蜜源植物。
红树林作为三大滨海蓝碳生态系统(红树林、海草床、盐沼)之一,在减缓气候变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红树林生态系统是高效的碳汇,它们将大量的碳封存在土壤、树叶、树根等内部。一公顷红树林大约可以储存3754吨碳;相当于在一年内减少2650辆以上的汽车上路行驶。反之,如果这些沿海生态系统遭到破坏、退化或丧失,它们将释放大量二氧化碳。专家估计,尽管红树林只覆盖了0.7%的土地,但全球红树林砍伐造成的碳排放却高达10%。
此外,红树林由于有健硕的根基,因此是抵御风暴潮、海啸、海平面上升和侵蚀的天然海岸屏障,有防风消浪、保护海岸等作用。一条500米长的红树林林带能将波浪高度降低50%至99%,在极端气候事件中能够有效地保卫沿海的农田村舍以及沿海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 海岸边的红树林 ©薛志勇
助力海龟回家!
摘要:SEE海洋保护项目视频连线海师大海龟救助站,向公众分享海洋保护知识以及海龟救助工作,深入一线看看海龟在救助站的日常生活。
正文:
3月24日, SEE基金会海洋保护项目经理张晶视频连线了合作伙伴海南师范大学海龟救助站的志愿者谢祯子,由她带领我们走进救助站,向公众分享了海洋保护知识以及海龟救助工作,深入一线目睹海龟在救助站的日常生活,吸引超过23万观众在线观看。
▲直播现场截图
救助站的的工作人员平日不仅会认真负责地给海龟背甲做清理,还精心调配了富有营养的胡萝卜白菜餐,全方位助力海龟在这里的疗养生活。
▲海龟暂养池
救护站里的海龟
救助站里,每一只海龟都有属于自己的名字,像丹峰,哈利,里面倾注地是大家希望海龟们早日康复,回归大海的满满爱意。但在此之外,每一只海龟也都有着受伤被困的心酸过往。
其中,让大家印象最深的,是一只名叫丹峰的绿海龟。
丹峰是在南渡江中被发现的,当时它在水面挣扎,无法正常下潜,也失去了捕食的能力,饿得奄奄一息。这是海龟吞食塑料后,无法自己消化排出的典型症状,腹部会因此堆积起大量气体,让它像气球一样只能飘在水面,“随波逐流”。它的遭遇还远不止如此,被发现时,我们看到它的背甲上还有被人刻上了红色大字,触目惊心。
▲被救助的绿海龟「丹峰」
原来,他是一只被从黑市买下的海龟,买家为了表达“善心”,在它背上刻字之后,才将它“放生”,但此举非但没有让它回归家园,反而差点要了它的命。这也提醒了我们,在遇见受伤受困的野生动物的时候,我们不能光凭借自己的喜好与好意行动,还是要将它们交给专业人员来进行救助。
后来,丹峰被送到海南师范大学海龟救护站之后,那里的老师、学生和爱心志愿者对它进行了长达两年的救治和照顾,帮助它排出体内塑料袋之类的垃圾。现在它已经恢复正常进食,但依然难以在水中保持平衡,实在是令人心痛。
而我们能够做到的,除了衷心期盼它早日彻底康复之外,更重要的是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减少将垃圾遗忘在沙滩海边,不要让另一只“丹峰”,再出现在救助站里!
这里有一只机智的白海豚
摘要:项目合作伙伴北部湾大学的观测团队本次记录到了一只机智的白海豚在渔船附近出没,企图在渔船收网之时悄悄寻找“漏网之鱼”来充饥!
正文:
新的一年,SEE的海洋旗舰物种保护也开启了新的征程,三娘湾白海豚的观测行动正在进行中。
项目合作伙伴北部湾大学的观测团队本次记录到了一只机智的白海豚在渔船附近出没,企图在渔船收网之时悄悄寻找“漏网之鱼”来充饥。
未来,SEE将持续与合作伙伴们关注三娘湾白海豚的生存情况,调查不规范的观豚行为对白海豚造成的威胁,助力当地科学的观豚旅游方式的发展与完善。
▲广西钦州三娘湾白海豚(北部湾大学供图)
▲广西钦州三娘湾白海豚(北部湾大学供图)
一起来认识白海豚
中华白海豚(S. chinensis)属于海豚科(Delphinidae),驼海豚属(Sousa),是我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中国水域水生哺乳动物中仅有的3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之一(另外两种为白鱀豚和儒艮),在IUCN红色名录上列为“易危物种”,被CITES列入附录一。
▲中华白海豚(北部湾大学供图)
其美丽的外形,极高的知名度,使其成为世界范围内公认的海洋旗舰物种之一,与中华文化也紧密相连,在福建沿海,中华白海豚被渔民尊称为“妈祖鱼”。中华白海豚广泛分布在印度太平洋海域东南亚各国的沿海,在我国见于福建、广东、广西、台湾、海南等海域
▲ 我国沿海中华白海豚栖息地格局(Huang et al., 2020)以及与中华白海豚有关的保护区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华白海豚的皮肤颜色会由深变浅。幼体时为暗灰色,亚成体时灰白相杂,成体变为纯白色。由于皮肤中的毛细血管经常充血,所以白海豚表皮的白色部分主要表现为粉红色。它们喜爱生活在亚热带的咸淡水交汇的近岸河口地区,但生活范围有限。比起广袤而贫瘠的深海,白海豚一般紧挨着食物丰富且温暖的海岸线生活。
中华白海豚如今面临着濒临绝种的困境,主要是人类活动导致的。它们生活的区域由于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常年受到水质污染的困扰。残留在农作物上的各种除草剂和杀虫剂在雨水的冲刷作用下流入河水,最后又汇集到海洋;工厂排出的废水废料也会让大量的重金属和有毒有害物质进入海中;此外,运油船若是在河口地区碰撞沉没而发生漏油事故,对整个岸线的生态系统都会造成严重的破坏。除了通过食物链逐级传递并最终在白海豚体内累积的毒素会伤害其生殖及免疫系统,经常出没于拖网渔船附近的白海豚也会面临渔网缠身窒息而死的危险。另外,渔船使用的柴油发动机和各种近海工程所产生的噪音也会对通过声音来定位的白海豚造成干扰,使其迷失方向,甚至被船的螺旋桨绞到或被渔船撞击到。
让海龟回归大海~
摘要:在所有爱心捐赠人的支持下,又将有被救助恢复的海龟踏上回家之路,我们将在广东硇洲岛开展今年第一次海龟放归,让海龟早日回归大海。
正文:
新的一年,SEE基金会的保护海洋你我同行项目中的海洋旗舰物种保护工作也开启了新的征程,感谢支持“保护海洋你我同行”项目的爱心网友们,我们将继续努力将大家的每一份爱心都转化为保护行动。
在即将到来的3月,SEE将在广东省湛江市硇(náo)洲岛开展今年第一次海龟放归活动。硇洲岛风景区位于广东湛江市东南约40公里处。它北傍东海岛,西依雷州湾,东南面是南海,纵深是太平洋,总面积约56平方公里。岛上名胜古迹颇多,更是拥有秀丽迷人的自然风光,是国内外闻名的肥沃渔场,也是广东省渔业捕捞的重要点,该岛捕捞作业的主要海域包括雷州半岛周边海域,一般使用的渔具有底拖网、流刺网等,时有兼捕误捕的海龟的情况发生。
目前,由于缺乏海龟的活动热点区域信息,渔民无法在海龟活动热点区域进行有效规避,且渔业主管部门也由于缺乏科学数据而无法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来降低海龟的兼捕误捕率。
因此,SEE基金会联合广东省水生野生动物救护科普基地开展海龟救护工作,对兼捕误捕的海龟进行救护,治愈后陆续放归大海。目前又有多只海龟在基地工作人员精心照料下恢复了往昔的活力,他们即将可以踏上回家之路。海龟在放归前一周内,会由专家进行持续监测和评估(包括海龟的活跃程度、进食状态、背甲是否恢复到可安装追踪器的程度)来最终决定海龟是否达到可放归的标准。
▲广东省水生野生动物救护科普基地 ©梁爱洲
在所有爱心捐赠人的大力支持下,这次放归我们将在海龟们背甲上安装小型追踪器,通过卫星追踪监测海龟洄游路径,识别海龟的关键保护区域并加以保护。
海龟去哪呢?
摘要:大家是不是很好奇我们放归的海龟都去了哪里,通过追踪海龟都发现了什么?不要着急,进来看看就知道。
正文:
1、我们如何追踪海龟?
有支持项目的小伙伴向我们提出询问,我们通过追踪海龟发现了什么呢?今天我们就给小伙伴们科普一下。
海龟是一个长途迁徙且会洄游到出生地繁殖的独特海洋爬行生物,而科学界对于海龟在水下的行踪了解一直不多,因此通过卫星追踪监测海龟洄游路径,识别关键保护区域并加以保护,如重点锁定西沙作为产卵场的保护区域就有着重要的意义。
另外通过收集的数据,可以分析海龟面临的主要威胁,我们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如针对废弃渔具缠绕海龟的威胁,我们开展废弃渔具回收工作。
海龟是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具有年龄久可持续监测环境指标,保护工作可以覆盖其他海洋生物及生态系统等优势。对海龟习性有更多科学依据,放归前进行DNA检测,对于习性等偏好、海龟的来源地等都可以有科学的了解。
事实上,国际上对于海龟的科学研究和追踪已经开展了几十年,而我国与国外的差距明显。
截至2017年,全球一共完成了7200只海龟卫星追踪 (Hays G. et al. 2018),我国只占其中约1%。 又比如日本名古屋海洋馆一年放100多只带GPS海龟,而我们国家2010年起至2021年才100多只海龟追踪。
2、收集了追踪和分析海龟洄游路径后
在追踪和分析海龟的洄游路径后,我们开始制定相应的保护策略、采取保护行动。根据追踪数据显示,海龟A回归大海后,途径西沙群岛海域前往菲律宾,这一情况路径与2021年4月在相近地点放归的海龟B与C的情况相似,都是从海南海岸回归大海后直奔西沙群岛,再向东前往菲律宾或者向北前往广东等地,这也与科学家们之前了解到西沙群岛是海龟重要栖息地和产卵场的情况一致。因此,SEE基金会与三沙市海洋保护管理合作,联动西沙的渔民社区一起开展西沙海域的监测巡护,保护海龟产卵场,救护被困的海龟。
▲Figure 1海龟A洄游路线
▲Figure 2海龟B洄游路线
▲Figure 3海龟洄游路线
2021年12月,我们在深圳、南宁、海口的机场、高铁站、地铁站、公交站等交通枢纽上线了针对海龟非法贸易的宣传广告,呼吁大家关注海龟保护,抵制海龟非法制品。如果大家有遇到了,可以打卡并在社交软件上分享哦~
你知道什么是“蓝碳”吗?
摘要:常见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这被称为“绿碳”;那么什么是 “蓝碳”呢?
正文:
在双碳目标下,“碳中和”已成了生活中的常见词。
常见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这被称为“绿碳”。而“蓝碳”指的是地球海洋从大气中吸收的大量二氧化碳。这一名称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当时,科学家们意识到了海洋生物作为碳汇的重要性。
▲恢复健康的海草床
▲SEE基金会工作人员开展海草床调查)
「除了储存“绿色碳”的森林之外,红树林、盐沼植物、海草床等沿海生态系统,在消除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光合作用,海洋植物和藻类会在整个生长周期中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当它们死亡时,有机物质沉淀到海底并嵌入土壤中,甚至可以保存数千年。地球上超过三分之二的碳在海洋中循环,海洋占世界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25%。虽然沿海生态系统占海洋总面积的比例不到2%,但它们“约占海洋沉积物中固存碳总量的一半”。
这些区域中储存的碳比陆地森林多,储存速度也快。潮湿的土壤会储存更多的碳,因为它们的含氧量较低,这会减慢分解速度,这也是为什么沿海土壤中的碳可以保留几千年的原因。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海岸带的开发和利用,这些蓝碳生态系统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以红树林为例,自上世纪四十年代,全球范围内已经失去超过35%的红树林,并且红树林仍在以每年1~2%的速率消失。据研究数据显示,薪材毁林、建筑用材或者围塘养殖用作农业生产是导致这些区域红树林破碎化的主要原因,通过修复红树林,我们可以助力滨海湿地的生态系统变得逐渐健康。
▲被破坏的红树
海洋垃圾也是影响蓝碳生态系统的因素之一。以前,人们认为,海洋是如此辽阔而又深远,将垃圾扔入大海所产生的影响会微不足道。但事实并非如此,正如我们所看到的,海洋生态系统正遭受污染的威胁,尤其是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石油泄漏、有毒废料,漂浮的塑料和各种其他因素都造成了海洋污染。
我们的海洋中已经漂浮了超过5万亿片塑料。在全球范围内,有73%的海滩垃圾是塑料:来自烟头,瓶子,瓶盖,食品包装纸。每年至少有800万吨塑料进入海洋,这相当于每分钟将一辆塑料垃圾车倒进海洋。迄今已有约700种海洋动物食用过塑料或被塑料缠绕....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都时刻提醒我们,海洋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布满垃圾的海岸线
2021蓝碳国际论坛于线上成功举办
11月19日,东亚海环境管理伙伴关系计划(PEMSEA)框架下的2021蓝碳国际论坛于线上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自然资源部国际合作司等相关司局、东亚海环境管理伙伴关系、厦门海洋发展局指导和支持,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和“蓝碳倡议”联合主办,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等6家单位共同承办。本次会议旨在共同分享蓝碳科学和政策最新进展,推动沿海蓝碳生态系统管理,为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提供支撑。
▲©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SEE海洋项目创建以来,持续关注蓝碳,与科研单位、保护区、社区、NGO伙伴等展开密切的合作,保护和修复了超过2500亩的红树林、海草床,并参与开发了中国首个蓝碳碳汇项目的开发与交易。未来,我们也将持续在海草、红树林等关键生态系统领域推进保护工作,助力3060双碳目标的实现。
保护海洋,希望有你的加入
蓝碳与你我并不遥远,我们可以通过很多方式可以参与到保护海洋,助力蓝碳发展。在日常生活中,也许我们可以认真对待垃圾回收,也许可以积极参与净滩活动,当然,也希望可以继续支持SEE海洋保护的工作。
海龟科普丨海龟知多少
摘要:你知道全球一共有几种海龟吗?在中国海域内,又分布了几种海龟?这里有答案!
正文:
海龟是现今世界上体型最大的海洋爬行动物,没有鳃,海龟只能浮出水面靠肺呼吸。 全球共有7种海龟,其中在中国海域分布有5种,分别是绿海龟、蠵(xī)龟、棱皮龟、玳瑁和太平洋丽龟,其中只有绿海龟被证实在我国有产卵场。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海域分布的5种海龟怎么辨认呢?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海域分布的海龟识别方法©中国海龟保护联盟、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
看了上面的科普是不是对海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其实海龟在地球上已存活了上亿年,是著名的“活化石”代表,也是海洋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和指示物种,具有重要的生态、科研和文化价值。
▲海龟 ©王静
但是,海龟作为相对长寿的生物,其一生却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重重威胁。海龟从孵化到成长的过程中,无时不刻都需提防着天敌捕食,于此同时,人类活动对海龟生存的影响也日渐严峻。从海洋垃圾、捕鱼误捕、非法捕捞交易到其栖息地生境的污染,这一系列的人为影响已导致海龟种群数量的骤减至濒危状态。海龟所有种均已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和保护迁徙野生动物物种公约(CMS)附录Ⅱ,并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评价为受威胁物种,在我国2021年发布更新的《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被列为一级保护动物。
▲绿海龟
保护海龟,希望有你的加入,让他们自在的畅游自在洁净的海里,没有海洋垃圾、没有威胁生命的渔网……
修复红树,守护我们的家园
摘要:加快建设沿海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防风固沙等重要作用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增强沿海地区抵御和消减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的能力,有效保护我们的家园。
正文:
“九六年那次台风,我亲眼看见一棵大树被吹上天。村里所有的电线全部坏掉,停了几个月的电,当时很害怕,即便这么多年过去,还是历历在目。”
“14年的威马逊,鱼塘一夜之间全都消失了,很多人因此倾家荡产了。”
……
雷州当地居民每次谈起“丽莎”、“威马逊”、“彩虹”这些历年登录的超强台风时,都为之色变。极端天气下的台风侵袭,让他们心有余悸的同时,对随时可能再出现的台风倍感无力。
广东濒临南海且有着很长的海岸线,是我国最易受热带气旋影响的省份。据统计,广东年均台风季多达96天。频繁的气候灾害是影响当地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正因如此,增强沿海地区抵御和消减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的能力迫在眉睫。而通过加快建设沿海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防风固沙等重要作用的沿海防护林体系,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路径。
▲红树林与养殖塘©SEE基金会
基于红树林修复的应对气候变化的自然解决方案(NbS)
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实施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项目之一的滨海红树林项目,旨在关注中国最大红树林区域的保护与提升当地社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项目组在湛江红树林区域与保护区管理局等伙伴合作开展科学调研、保护修复、并与社区居民合作开展修复及巡护工作。
▲SEE基金会工作人员与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护林队员一起开展红树林修复工作 ©SEE基金会
9月11日,SEE基金会联合保护区管理局等合作伙伴、在北家村红树林社区保护项目启动仪式暨“我爱北家红树林”社区宣传活动在湛江雷州举行。各方代表伴随着精彩的雷剧表演上台签订协议,并合影留念。
▲北家村红树林社区保护项目启动仪式 @SEE基金会
活动当天,工作人员与各方志愿者们,在当地村民的带领下一同到达项目点进行考察。项目人员向大家介绍了该项目点的红树治理现状,包括外来物种无瓣海桑和互花米草的清理。烈日炎炎,志愿者与项目人员同当地渔民一起深入滩涂,近距离观察渔民清理互花米草的全过程,并切身感受。
▲深入滩涂考察 @MCF
活动日下午,各方联合开展红树市集宣传活动。活动由两个部分组成,分为宣传展示区和互动游戏区。在宣传展示区域,志愿者们通过海报、照片及科普,让当地村民从科学层面认识红树林湿地、了解排河无瓣海桑治理的缘由及后续维护的必要性;互动游戏区则通过设置红树林知识有奖竞答、红树物种绘画、拼图游戏,吸引了大批村子里的小朋友,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习红树林知识、激发其了解红树林的意愿。
▲红树林市集 @MCF)
新增项目预算说明:
可持续渔业关于海洋物种多样性保护和关键生境保护,发展可持续渔业,包括可持续养殖和可持续捕捞,支持当地渔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既可以保护海洋生态系统资源,又可以助力当地渔民社区的乡村振兴。
项目预算调整说明:
为增强公众对于蓝碳生态系统保护的理解和支持,项目计划制作蓝碳公益宣传册、宣传片和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等让更多人加入蓝碳生态系统保护工作中。同时,项目将增加可持续渔业与海洋保护工作。可持续渔业关于海洋物种多样性保护和关键生境保护,发展可持续渔业,包括可持续养殖和可持续捕捞,支持当地渔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既可以保护海洋生态系统资源,又可以助力当地渔民社区的乡村振兴。为保证项目顺利开展,将增加以上两部分工作及项目管理和推进人力等成本预算,预算总额提升至1483.78万元。感谢所有爱心网友的关注与支持。具体预算如下:
项目原预算:
更新后预算:
清理废弃渔网,让大海重回洁净
摘要:截止8月31号,在海南潭门举行的渔民社区港口废弃渔具回收试点项目已告一段落,机制运行将满五个月,回收废弃渔网 770 斤,其中有 570 斤胶丝渔网,200 斤尼龙渔网,并清理巡护路线上的 50 多斤幽灵渔网。
正文:
1、废弃渔具回收
截止8月31号,在海南潭门举行的渔民社区港口废弃渔具回收试点项目已告一段落,机制运行将满五个月,回收废弃渔网 770 斤,其中有 570 斤胶丝渔网,200 斤尼龙渔网,并清理巡护路线上的 50 多斤幽灵渔网。成功探索了渔民社区+政府+NGO三方共同参与的废弃渔具回收模式。
项目活动包括但不限于:
(1)渔民参与的废弃渔具回收、监测与巡护机制已顺利运行5个月;
▲爱心巡护员在清理幽灵渔网 ©SEE基金会、GEI
(2)在社区开展渔具定点回收与环保意识宣传活动2次;
▲码头抽样调查和渔民环保意识宣传 ©SEE基金会、GEI
(3)完成 2.0 版海龟救助信息收集小程序并正式上线运行;
▲海龟救助信息收集小程序 ©中国海龟保护联盟、SEE基金会、GEI
(4)完成废弃渔具再利用社区丰容装置落地;
(5)联络相关回收创新企业,探索后端合作模式,更新联络表,产出国内废弃渔具回收链条梳理图一张。
▲废弃渔具回收链条梳理图 ©SEE基金会、GEI
2、送海龟回家
7月28日,北京企业家环保基金会联合多家企业于海南省南湾猴岛放生救助海龟7只,并在他们身上安装了不会对海龟身体造成任何伤害的卫星定位追踪器。
▲即将被放归的海龟©SEE基金会
截止到9月1日,距离放生已经过去一个多月的时间。根据海龟发送回来的GPS数据信号进行整理分析,绘制出了放生海龟的行动轨迹。
根据轨迹图,其中的6只分别到达了菲律宾民都洛岛附近海域、中国福建厦门附近海域、海南省南湾猴岛附近海域、南海海域、广东省湛江市附近海域、中国台湾附近海域。
还有一只名为“潜爱大鹏”的海龟行动路径却发现了异常。在海南省南湾猴岛附近放生后不久,我们查询到该海龟定位点在内陆甚至在高速公路附近。工作人员猜测该海龟又被非法捕捞上岸,于是项目组与当地渔政联系后紧急寻找解救,终于,“潜爱大鹏”又在8月初重归大海,截至9月1日已游到海南外海。
▲即将被放归的海龟©SEE基金会
▲海龟“潜爱大鹏”定位轨迹图 ©SEE基金会
3、滨海湿地修复
蓝色碳汇也被称为海洋碳汇,是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海洋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海洋拥有地球上最大的碳库,储存和循环着地球上超过93%的CO2。尤其海洋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包括红树林,海草床和潮间带盐沼三种生态系统。大量的科学数据表明,这三种蓝碳生态系统的平均固碳能力是陆地固碳能力最高的热带雨林的4~5倍以上。SEE基金会海洋保护项目通过与科学家、公益伙伴合作在过去的一年里,开展滨海湿地的修复工作,包括55亩受损的红树林,15亩海草床。
▲福建九龙江口浮宫保护站种植的秋茄苗 ©SEE基金会
▲SEE基金会项目人员在山东威海开展海草床修复工作 ©SEE基金会
项目执行成效:
2020年至2021年6月,SEE基金会联合并支持了中国海龟保护联盟、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等6家环保公益组织和科研单位完成了284只海龟的救护和放归工作,其中13只完成了卫星定位追踪的标记;5月23日的世界海龟日,SEE基金会进行多家网络平台直播“海龟回家”,观看量累计超过25万,1万余次转发。同时,央视新闻直播间、朝闻天下、三沙卫视、海南台直播海南节目对海龟放归活动进行了新闻报道。
持续开展回收废弃渔具工作,支持GEI与潭门当地社区共同探索社区参与废弃渔具回收机制,从鼓励渔民海上回收废弃渔具和减少丢弃废弃渔具到废弃渔具上岸转运,已回收渔网近250斤。
此外,SEE基金会与福建龙海市林业局浮宫林业工作站合作,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提供科学支持,对福建九江口进行了清理和修复,植秋茄大苗1万株,胚轴2万株,新种面积15亩,整体50米宽林带已经形成初步规模,红树植树群落逐渐形成。
项目执行故事:
林兴文,大家都亲切的称呼文哥,他是来自潭门日新村的一个普通渔民,世代在这里生活,见证了千年渔港的变化。文哥是最早报名参加日新村废弃渔具回收项目的巡护员,主要负责与当地居民的联络,并回收、储存和管理废弃渔具。
多年以捕鱼为生的文哥,切身感受到废弃渔具的泛滥不仅给海洋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原本干净的海洋,如今漂浮着各种废弃渔网、塑料垃圾……他希望能有办法让自己生活的渔港变干净。所以当SEE基金会联合GEI在潭门日新村开展回收废弃渔具试点项目时,文哥说感觉自己找到了组织。现在,他持续参与废弃渔具的监测巡护,让更多的废弃渔具回收上岸,减少海上“幽灵渔具”,保护我们的海洋!
▲文哥在废弃渔具回收鱼排的现场浮宫蓝海行动的现场活动图
这些废弃渔具居然还能“逮到”鱼
摘要:“幽灵渔具”一般指在海洋中被丢弃、废弃的渔网,是海洋中常见塑料种类中的一种。这些渔网那塑料特有的韧性和在海中几乎 “隐形”特性,也变成了鱼类、海龟、海鸟甚至珊瑚礁等生物的噩梦,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破坏。
幽灵渔具,一般指在海洋中被丢弃、废弃的渔网,是海洋中常见塑料种类中的一种。和其他海洋塑料一样,这些本不该出现在海洋中的幽灵渔具,会海洋生物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随着渔具产业化、工业化使得制网成本大幅度的降低,也使得渔民出海时若遇到渔网因缠绕底礁等情况时,更方便的选择便是抛弃渔网,久而久之,更多这样的幽灵渔具逐渐在海洋中的各个角落飘荡着。而这些渔网那塑料特有的韧性和在海中几乎“隐形”特性,也变成了鱼类、海龟、海鸟甚至珊瑚礁等生物的噩梦,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破坏。
图:美丽而又安静的岛上,时不时会有废弃渔具被冲上岸
以海龟为例,较大的体型让它们一旦被缠入渔网便很难灵活挣脱,被渔网缠住的海龟,很可能会由于无法上岸呼吸而死亡。不仅如此,小片漂浮的渔网在海龟视觉中看起来是一片海草或是漂浮的水母让他们误食,导致长期营养不良甚至致死。
为此,SEE基金会与伙伴机构GEI协同开展废弃渔网回收再利用项目选择在潭门进行试点,通过建立回收机制鼓励当地渔民、村名将其废弃渔网或是海上飘来的幽灵渔具定点回收,最后经后端处理制成再生材料新产品或渔网。目前项目已收集大约230kg各类渔网。于此同时,我们也关注针对废弃渔具与海龟保护相关的自然教育,通过与当地社区的互动,加强当地渔民对废弃渔具危害的认识,汇集社区力量守卫这一片海滩,使得大家共同的成果可持续化。
图:SEE基金会资助机构GEI在海南潭门日新小学展开海龟保护主题教育,通过做手工的方式让学生们了解废弃渔具对海洋生物危害 ©GEI
什么是快乐星球?海龟来带你研究
摘要:之前被救助的20只海龟,经过一段时间的救护和休养,终于要回他们的“快乐星球”了,愿他们此去,往后龟生平安!
正文
5月23日,在海南三沙,正值第22届世界海龟日。
SEE基金会联合三沙市海洋保护区管理局、三沙市七连屿工委、管委会、中国海龟保护联盟,在西沙七连屿北岛放归了20只被救护的海龟。并通过多平台同步直播的方式,让大家可以和我们一起共同见证这一时刻。
图:暂养池中活动的玳瑁 ©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
抵达西沙北岛后,20只海龟先被安置在北岛的海龟救护站,工作人员为放归海龟前做最后的检查和准备。最终,20只海龟在大家的齐心护送下,通过北岛产卵场的沙滩,回到了大海。
西沙群岛海域是我国目前现存的最大的海龟筑巢栖息地,拥有中国最大的绿海龟产卵场。
洁白的沙滩,透明温暖的海水,丰富的珊瑚礁和海草床,都为海龟的生活提供了优质的条件。而本次活动之所以选择北岛,是因为这是我国为数不多的海龟产卵场。近些年,随着人们对于沿海地区的开发和人类活动影响的扩散,海洋环境问题日渐凸显,海龟面临着海洋塑料、废弃渔具缠绕、栖息地丧失、非法走私和气候变化等多方威胁,种群数量持续衰退,现我国境内活动的全部5种海龟都已成为我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
图:被放归的海龟努力爬回大海 ©张晶
本次放归的20只海龟,有18只绿海龟及2只玳瑁海龟。这些海龟大都是被罚没救护的,所以被暂养在全国各地的高校和海洋馆中。经过科学的救治、野化训练恢复后,工作人员陪护它们到了西沙——那个属于海龟真正的乐园。我们也希望,通过直播海龟回家这一独特的方式,让大家更加深刻了解不同海龟的相关知识,意识到海洋旗舰物种的保护,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一起来看看海龟视角的海洋世界吧~识别下方二维码进入直播:
祝你们在西沙开启“龟”生新篇章
SEE基金会联合伙伴及相关政府部门在海南省三沙市永兴岛共同开展2021年西沙海域海龟放流活动,将160只罚没救护的海龟放归大海。
正文
3月25日,SEE基金会联合中国海龟保护联盟助力农业农村部、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外交部、海南省人民政府以及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在海南省三沙市永兴岛共同开展2021年西沙海域海龟放流活动,将160只罚没救护的海龟放归大海。这批海龟是由江苏省检察院查获,经渔业主管部门组织救治和野化生存训练,具备了野外生存能力。SEE基金会是本次活动的协办方之一,为海龟放归提供技术支持。
图 1 等待放归海洋的海龟们 ©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
图 2 被放归的海龟在海滩缓慢移动 ©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
海龟的生存现状
在自然情况下,大约只有1%的小海龟能顺利成长到1岁。这次放归的海龟中有好几只体型庞大,需要3、4个人才能合力抬动,它们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重重磨砺,成年后的它们却又险些成为非法贸易的牺牲品。
随着周边海岸资源不断被开发,进一步挤压了海龟生存空间,主要产卵栖息地萎缩严重,致使海龟资源持续衰退,种群数量明显下降。不仅如此,人类活动也威胁着海龟的生存。误食的海洋垃圾、废弃渔具的缠绕等行为,导致大量海龟尤其是小海龟的死亡。误捕、非法捕捞也严重影响海龟的生存状况。
我国海域的海龟,包括绿海龟、太平洋丽龟、玳瑁等种类,是我国水生野生动物的保护旗舰物种,具有极高的生态、科研和文化价值。2021年新修订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将我国分布的海龟保护级别由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提升为一级。这个消息令人感到喜忧参半,一方面为海龟保护得到重视而激动,另一方面也希望它们没有受到这些来自人类的伤害而到了如此地步,不论如何,保护海龟工作迫在眉睫。
SEE基金会正在开展保护行动,包括放归救护海龟、卫星定位追踪、开展公众教育宣传活动,推动海龟保护地建设,我们也期待更多的参与,一起携手更好地保护海龟,维护海洋生态平衡。